去年冬天,我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正热烈讨论着他们的投资组合。”全仓沪深300ETF”,其中一个自信满满地说,”巴菲特都说普通人就该买指数基金”。他说话时手指轻敲桌面的节奏,像极了某种宗教仪式中的击磬声。我不禁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接触指数投资时,那种发现新大陆般的狂喜——然后是一年后牛市崩盘时,看着账户缩水30%却还要自我安慰”长期持有”的荒诞感。
指数投资的本质是什么?教科书会告诉你,这是被动跟踪特定市场指数的投资策略,分散风险,降低成本,享受市场平均回报。多完美的答案,完美得像超市里打过蜡的苹果。但很少有人追问:当所有人都开始信奉这种”被动哲学”,市场本身会发生什么异变?
某种程度上,指数投资正在制造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奇观。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自动驾驶车队,每辆车都声称自己在独立行驶,实则全部锁定头车的轨迹。当资金洪水般涌入指数基金,成分股被机械地推高估值——哪怕这些公司的基本面早已腐烂。我见过某创业板指数成分股,连续亏损七年,市盈率却突破三百倍,唯一的原因就是它幸运地被纳入了某个热门指数。这哪里是投资,分明是现代金融版的刻舟求剑。
更吊诡的是,这种”去人化”策略正在抽空市场的定价灵魂。当主动投资者逐渐被指数洪流边缘化,谁来完成发现价格的核心职能?去年新能源板块的集体崩塌已经发出警告:那些被指数基金宠坏的成分股,一旦遭遇调出指数的命运,断崖式下跌连止损的机会都不给。就像被突然抽掉支架的积木塔,哗啦啦碎成一地。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被动”这个词的欺骗性。买入指数基金根本不是放弃选择,而是把选股权外包给指数编制公司——那些藏在幕后的商业机构,他们的成分股调整规则比魔术师的手帕还神秘。这让我想起彼得·林奇的讽刺:”这就像参加选美比赛,却把投票权交给计分机器人。”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指数投资。对于厌倦了被基金经理收取高额管理费的普通人,它确实是觉醒的第一步。但觉醒之后呢?当所有人都举着火把冲向同一个出口,最好的逃生路线可能恰恰是没人注意的侧门。有时候我在想,真正的”被动”或许是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在全民指数化的狂热里,敢于保留那么一点点令人不安的主动。
最近看到个数据挺有意思:A股市场指数产品规模五年涨了七倍,而同期主动管理型基金份额缩水近半。这种结构性变化像不像金融市场的”圈地运动”?当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全被赶进围栏,掠食者是会饿死,还是学会翻越栅栏?
(写完这段突然意识到,或许最极致的指数投资,是把自己活成人类平均水平的样本——这想法让我后背发凉,赶紧喝了口早已冰凉的拿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