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两个年轻人的对话。一个兴奋地说着”这次一定要满仓干”,另一个则忧心忡忡地嘀咕”还是得留点子弹”。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股市里最根本的哲学对立,就藏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里。
多头像是春天的播种者,他们相信每一颗种子都会在合适的时节发芽。我认识的一个老股民,2018年市场最悲观的时候,他居然把房子抵押了全仓买入茅台。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但现在回头看,这种近乎偏执的看多反而成就了他。不过话说回来,这种all-in的做法我始终不敢苟同——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那种心理压力。
空头则更像森林里的巡护员,他们的使命是发现潜在的火源。有个做私募的朋友告诉我,他最得意的不是赚了多少,而是去年成功避开了教育股的黑天鹅。但做空这件事本身就很反人性,毕竟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乐观向上,而做空本质上是在赌某些东西会变坏。这让我想起索罗斯的那句名言:”赚钱的关键不是正确,而是在正确的时候下重注”——但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准确预判那个”正确的时候”吗?
有趣的是,我发现很多散户对多空的理解还停留在非黑即白的阶段。实际上,真正的老手都在玩一种更微妙的游戏。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基金经理,他在宁德时代上既做多也买看跌期权,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背后,其实是对不确定性的敬畏。这就像高空走钢丝时系着安全绳,既追求收益又管理风险。
最近AI概念的疯狂让我想起2015年的互联网+。当时人人都喊着”这次不一样”,结果呢?历史总是在换着马甲重演。现在的问题在于,社交媒体把多空博弈简化成了站队游戏——你看多就是”家人们”,看空就是”唱衰狗”。这种饭圈化的倾向实在令人担忧,投资本该是冷静的思考,现在却越来越像情绪化的狂欢。
有时候我觉得,多空之争本质上是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多头相信时间站在自己这边,而空头则认为灾难总在不经意间降临。这两种视角其实都需要,就像船既需要帆也需要锚。最可怕的是陷入单极思维,要么盲目乐观要么过度悲观。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那个经典的华尔街段子:多头赚钱,空头赚钱,只有猪会被宰。也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选择站哪边,而是保持随时转换视角的灵活性。毕竟在这个市场上,固执己见的人最终都成了教科书里的反面案例。
(写完重读时突然想到,或许我们应该少关注多空标签,多思考价值本身。就像去菜市场买菜,重要的是菜新不新鲜,而不是纠结该带布袋还是推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