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曾经的“涨停敢死队”成员突然说,他现在最成功的投资是每周花三百块请心理咨询师聊天。我差点被啤酒呛到——这哥们十年前可是能在K线图里看出佛经禅意的人。
“图标会骗人,但你的焦虑不会。”他晃着酒杯,“我花了十五年才明白,所有技术指标的本质都是人性指标。”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西北徒步时遇到的放羊大叔。他告诉我判断草场质量的秘诀不是看草的高度,而是观察羊群排便的形态——太过整齐说明草料单一,略有参差反而证明生态健康。你看,这像不像在说资产配置?那些追求完美平衡的模型,反而暴露了思维的单一性。
我发现真正持续盈利的投资者,都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教科书。有位做期货的朋友坚持在每次大额交易前临摹心经,不是说这能预测行情,而是“磨墨的那三分钟,能把肾上腺素降下来”。另一个90后女孩更绝,她根据元宇宙里虚拟宠物的交配频率调整NFT仓位——这听起来荒谬,但过去两年她的收益率跑赢了98%的对冲基金。
令人沮丧的是,我们总在追求“正确”的方法,就像追着尾巴转圈的狗。价值投资?去年白马股的雪崩让多少“中国巴菲特”现了原形。量化交易?当所有人都用同样的算法,市场就变成了左右手互搏的游戏。也许投资真正的门槛根本不是资金量,而是承认自己永远无法完全掌控市场的 humility(谦逊)。
我最偏爱的反而不是什么金融模型,而是某个破产过三次的大叔说的:投资本质上是在购买不同版本的未来自我。买茅台是买中年应酬的自我,买新能源是买理想主义的自我,哪怕只是定投指数基金,也是在购买“相信经济持续发展”的那个自我。
所以别问我该买股票还是基金——先问问你愿意为什么样的自己买单。是凌晨四点盯盘的眼袋?还是持有三年不动的心性?或者是敢于全部变现去洱海开民宿的勇气?
毕竟K线终会模糊,但那些因投资选择而改变的生命轨迹,才是真正复利计息的资产。就像老王说的,他现在账户数字不如从前,但睡觉时长翻倍了:“年化300%的收益率,和每天五小时的深度睡眠,你选哪个?”
(此刻窗外经过的跑车轰鸣声,大概就是某个选择的最新注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