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理旧物,翻出2015年的记账本。潦草字迹里藏着29元的奶茶、1280元的培训班、还有某个月底连续三天的泡面记录。我对着那本发黄的笔记本笑了十分钟——笑那个在理财APP里反复横跳,却连信用卡账单都算不清的年轻人。
理财当然好,但好的从来不是理财本身。
我见过把Excel表格做得比毕加索画作还精致的朋友,每个铜板都要在预设的单元格里跳芭蕾。也见过把”价值投资”挂嘴边,实则连公司年报第几页印着审计师签名都不知道的伪信徒。最绝的是某位用周易卦象决定基金申购日期的老兄,去年收益率居然跑赢了80%的基民——这到底是对理财的颂歌,还是对当代金融体系的黑色幽默?
真正的好理财,大概是把人生算法调校到”舒适区边缘”的微妙艺术。就像我那位开烘焙店的朋友,明明能用复合收益率公式算出扩店的最佳时机,却偏要每天清晨亲手揉面——”面团发酵的湿度骗不了人,比K线图诚实多了”。她的账本最后一栏永远写着”今日最佳面包气孔分布”,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精准的风险评估?
现代人总把理财异化成数字的奴隶,却忘了最早的石器时代人类就知道要把最锋利的燧石留在旱季。当我那位退休的语文老师用养老金买下整个单元楼的旧书,在社区车库办起流动图书馆时,那些泛黄书页里夹着的,何尝不是对抗通胀的另类硬通货?
最近年轻人流行”攒金豆”,每月一颗,实质是把自己活成微观央行。但真正让我心头微动的,是有人在每颗金豆包装纸上写当下心愿:”三月盼重逢”、”六月敢辞职”、”九月不再为体检报告手抖”。这些裹着金箔的时间胶囊,比任何理财课程都更接近财富的本质——我们终究是在打理所珍视的时光。
所以别问理财好不好。深夜把枕头翻到第四面时,你听见的是账户余额的叹息,还是人生选择权的回响?我至今留着那本泡面记账本,在最新那页贴着去年冰岛极光旅行的登机牌——你看,有些价值波动,根本不屑于被计入资产负债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