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三点,我盯着屏幕上最后三分钟的K线图,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老张。这个做了二十年私募的老江湖,一边搅动着冷掉的拿铁,一边笑着说:”知道为什么散户总在尾盘当韭菜吗?因为大多数人把收盘价当成了真理的钟声——要我说,那根本是魔鬼的响指。”
被神化的”主力意图”
市场上永远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尾盘拉升是主力吸筹,尾盘打压是洗盘前夕。但以我这十年的观察,这种解读八成是散户的自我安慰。真正的大资金布局,往往像深海鱼雷——等你看到水花时,早就击中了目标。
我记得去年三季度末,某消费股在最后十分钟突然放量下跌5%。论坛里立刻炸锅,都说主力在恐慌出逃。结果第二天公司发布股权激励方案,股价连拉三个涨停。那些在尾盘割肉的散户,怕是肠子都悔青了。
流动性的黄昏幻觉
尾盘最讽刺的在于,它既是全天交易最活跃的时段,又是流动性最虚假的时刻。机构们的算法单像潮水般涌来,表面上成交额放大,实则都是程序在互搏。有个做量化的朋友跟我说过实话:”我们的模型在尾盘下单,不是因为发现了机会,纯粹是风控规则要求仓位校准——这和基本面狗屁关系都没有。”
这就好比晚高峰的地铁站,看起来人潮汹涌,其实八成都是赶着回家的打工人,真正要去赴宴的没几个。
个人投资者的致命诱惑
我自己也曾沉迷尾盘战术。2020年疫情初期,每天下午两点五十准时打开交易软件,妄图通过最后十分钟的异动抓涨停。结果三个月下来,手续费亏得比赚的差价还多。最可笑的是,有次因为网络延迟,买单卡在三点整才成交,被迫隔夜持仓碰上次日大跌。
现在想来,尾盘操作就像赌场的最后一局——明明脑子已经昏沉,却总幻想能靠”终极智慧”翻盘。这种心理陷阱,让多少人在本该休息的时候,硬生生把自己逼成惊弓之鸟?
比技术更重要的认知重构
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想:为什么特别关注尾盘?本质上是对当日决策的不自信。需要靠最后几分钟的走势来验证或推翻自己之前的判断,这本身就是种认知偏差。
真正成熟的投资者,应该像老练的渔夫——关心潮汐规律胜过盯着某条浪花。我认识某个年化收益稳定在20%的前辈,他电脑甚至没装实时行情软件:”每天收盘后看半小时K线足够了,盘中波动都是噪音。”
尾盘从来不是圣杯,它只是市场给我们的一面哈哈镜。照出来的不是主力动向,而是每个人内心的贪婪与恐惧。下次当你想在最后三分钟下单时,不妨先问自己:这到底是深思熟虑的决策,还是被分时图勾起的赌瘾?
毕竟在金融市场里,最难战胜的从来不是机构,而是那个总想抓住最后机会的自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