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收益率曲线,眼神里闪烁着十年前在潘家园淘到”明代青花瓷”时的光芒。我盯着那条平滑上升的曲线,突然意识到定期理财早已超越金融工具的范畴,正在成为某种都市中产的精神图腾。
这让我想起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连楼下超市阿姨都在讨论七日年化。当时某宝的某款产品创下历史新低,我的基金经理朋友收到条微信:”你们是不是要跑路了?”——发信人是他那个连K线图都看不懂的岳母。你看,当恐慌来临,人们抓住的不是黄金美元,而是那个看似永远不会波动的数字。这种对确定性的痴迷,某种程度上像极了中世纪农民对着雨神跳舞。
有意思的是,银行柜台前排队买理财的大多是经历过物质匮乏期的60、70后,而年轻人更愿意把钱扔进波动剧烈的基金市场。我姑妈至今坚持把退休金拆成十二份按月买入不同产品,就像她当年粮票总要按月份理得整整齐齐。某种集体记忆的创伤性重复?或许吧。
最近某知名平台把产品赎回期从T+1改成T+0.5都要发公告致歉,这种对流动性的变态追求让我想起个荒谬场景:去年在陆家嘴某星级酒店卫生间,听见隔间两位西装革履的男士激烈争论某款91天期产品的赎回到账时间——当时他们的拉链声和手机APP赎回提示音形成了奇妙二重奏。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用365天锁定期换取那多出来的0.8%收益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正用生命流动性兑换数字游戏。我认识个精算师,他能把不同产品的复利误差计算到小数点后六位,却忘了自己女儿小学毕业典礼的日期。这种对确定性的偏执追逐,最终可能让我们失去更珍贵的不确定性。
现在每当看见”业绩比较基准”这几个字,总会想起黑镜里那个用社交评分决定人生阶层的世界。当某天发现自己的信用分和理财收益率开始影响医保报销比例时——别笑,某些消费贷产品已经玩这出了——我们会不会变成自己财富的人质?
放下酒杯时老王突然问:”你说要是把所有理财到期日都设置成自己预期寿命前一天,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向死而生?” 窗外陆家嘴的霓虹灯恰好闪过某银行巨幅广告牌——”让未来现在就来”。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