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深夜,我在望京SOHO楼下等车时,目睹了令人心酸的一幕:一位美团骑手在零下十度的寒风中,对着手机反复点击”已送达”却始终无法成功上传。他焦躁地跺着脚,呼出的白气在路灯下凝成转瞬即逝的雾团。这个画面突然让我意识到,当我们在谈论美团融资时,真正该关注的或许不是那些光鲜的融资数字,而是资本狂欢背后被遗忘的温度。
美团的融资故事总被包装成教科书级的商业传奇——从千团大战中杀出血路,用外卖业务构建护城河,再到如今构建本地生活超级生态。但很少有人追问:当资本像潮水般涌入时,真正被冲刷改变的是什么?我认识的一位老骑手老王苦笑着说:”每次听说公司又融到几十亿,我们的单价就往下掉一毛。”这或许是个巧合,但资本扩张与基层劳动者收益之间的反向关系,确实值得玩味。
值得注意的是,美团最新一轮融资恰逢其大力推广无人机配送的节点。我在深圳人才公园见过那些嗡嗡作响的飞行器,科技感十足却冰冷得令人不适。资本向来青睐能带来规模效应的技术革新,但那些被算法优化的骑手们,他们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无形压缩。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是否正在用”科技创新”的名义,完成一场对普通劳动者的精致围剿?
更值得深思的是资本对消费习惯的驯化过程。美团用一轮轮融资补贴培养出的”30分钟送达”预期,正在制造可怕的消费异化。我邻居家的初中生昨天因为外卖迟到了6分钟,居然情绪失控地摔了手机。这种被资本催熟的即时满足文化,正在悄悄重塑整个社会的耐心阈值。
或许我们应该跳出非黑即白的批判框架。美团的融资确实创造了数百万就业岗位,这点不可否认。但资本的天平显然倾斜得厉害——投资者获得的是指数级回报,而骑手们得到的却是日益严苛的算法考核。这种不对等的价值分配,才是融资狂欢中最值得警惕的部分。
站在资本的角度看,美团的故事堪称完美:用融资烧出市场规模,用规模巩固垄断地位,再用垄断获取定价权。但这个完美闭环的裂缝在于,它建立在数百万骑手用电动车轮胎丈量出的中国街道上。下次当我们看到美团又获巨额融资的新闻时,或许该想想那些在暴雨中涉水送餐的身影——他们才是这个商业帝国最真实的地基。
(写完这些突然想到,昨天点的外卖因为天气原因晚了半小时,我居然下意识就想点投诉。看,我们都已经成了资本游戏中最听话的棋子,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