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老陈,去年在新能源板块血亏了40%。不是因为财报数据难看,也不是政策突然转向——恰恰相反,当时所有分析师都在高喊”黄金赛道”。真正击垮他的,是某个周日下午突然在投资群里流传的”某龙头企业被海外制裁”的聊天记录截图。尽管三小时后就被证伪,但周一开盘的跌停板已经焊死了他的逃生通道。
这件事让我常在想,我们是不是过度神话了所谓”基本面分析”?教科书总把市盈率、现金流、政策导向放在首位,但现实中,市场的情绪脉搏往往比这些冰冷的数据更有杀伤力。
就拿美联储加息来说吧。去年三月联储主席某个发布会后,记者们围着解读他的领带颜色——深蓝色代表鹰派,浅蓝色偏鸽派。荒唐吗?但当天纳斯达克期货确实因为这条领带跌了1.2%。市场有时候就是个需要故事来喂养的巨兽,哪怕这个故事荒诞得像中世纪占星术。
我最困惑的是情绪传染的数学悖论。理论上每个人都是理性决策者,但当你看到交易软件弹窗连续推送”主力资金出逃”,听到地铁上陌生人议论”必须割肉了”,那种恐慌就像病毒一样绕过所有理性防御。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股票的基本面明明还在改善,股价却像自由落体——人们卖出的不是股票,而是自己的恐惧。
有意思的是,这种非理性反而创造了最诱人的机会。记得2018年底茅台跌破500时,所有技术指标都在尖叫”死亡交叉”,但某个私募大佬却在酒局上笑着说:”等你们看懂为什么茅台永远值得持有时,早就买不起了。”当时觉得是醉话,现在回头看简直是预言。
当然我不是说数据分析没用,而是想强调——或许我们该把K线图倒过来看。不是盯着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而是理解当下正在编织的集体叙事。就像现在人工智能的狂欢,本质上是在交易一个”人类终将被取代”的恐惧故事,至于那些概念股究竟有多少真实营收?谁在乎呢。
深夜翻看交易记录时,我常觉得股市更像是面镜子。K线的起伏里照见的不是经济规律,而是人性深处的贪婪、恐惧以及永不停歇的自我欺骗。下次当你准备点下买入键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到底是在投资一家公司,还是在购买一个让自己安心入睡的故事?
(写完这段突然意识到,或许真正的风险不在于市场波动,而在于我们总以为自己比群体更聪明)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