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脉”成为最值钱的资产:股权投资协会的隐秘游戏规则

上周和一位做早期投资的老友喝酒,他半醉半醒间突然拍着桌子说:“你知道现在最值钱的GP名片是什么吗?不是年化回报率,而是某某股权投资协会的理事头衔。” 我当时笑他喝多了,但回家路上越想越觉得——这家伙话糙理不糙。

五年前我被拉进某个号称“华东最强投融资生态圈”的协会时,还天真地以为这里真是项目方和资本平等对话的圣殿。第一次参加闭门路演就让我愣住:台上创始人唾沫横飞地讲着BP,台下前排的大佬们却在传阅高尔夫球赛邀请函。茶歇时更魔幻,某个管理着百亿基金的老兄拉着我嘀咕:“你看那个穿蓝衬衫的,他舅舅刚调任某监管机构二把手…”

这里早就不靠项目说明书赚钱了。真正的老炮都明白,协会最大的价值是把“信息不对称”包装成“生态赋能”。去年某次半导体专题沙龙,有个愣头青当真在追问技术参数,却被旁边的人轻笑:“小兄弟,傅里叶变换算得再溜,不如打听下晶圆厂批文现在卡在哪个处室。”

不是说所有协会都这般乌烟瘴气。我见过真正在做事的——比如深圳那家硬科技投资联盟,每月搞的“拆解实验室”确实能让工程师出身的投资人和教授创始人吵到半夜。但这类组织往往活得很艰难,去年他们秘书长还跟我吐槽:“企业会员续费率只有35%,人家明说更喜欢能直接对接国资平台的协会。”

股权投资协会

有意思的是,最近这类圈子正在出现某种“降级反噬”。某消费赛道FA朋友告诉我,现在聪明的新基金反而在刻意回避头部协会:“去年某餐饮项目,就是因为在那几家太火的协会曝光过度,被层层转手估值吹到离谱,最后所有机构都下不了手爆雷了。”

或许该有人成立个“反协会协会”了?就专收那些被过度包装的项目毒打过的投资人,定期聚会吐槽哪些协会的饭局绝不能碰。不过说真的,要是这主意成了,估计半年后又会变成新的资源套利平台——人性嘛,在哪儿都一个样。

(写完突然想起个细节:某次协会年终宴请的伴手礼是定制酱香白酒,后来才发现包装成本是酒水成本的三倍。这大概就是当下股权投资圈最精妙的隐喻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538/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5小时前
下一篇 5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