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曾经把比特币当笑话的老程序员突然问我:”你说现在还有什么能空手套白狼的买卖?”他刚被某财富课程割了韭菜,两万八买来一沓印着”财富自由”的PPT。我晃着酒杯里的冰块,突然想起三年前在798艺术区遇到的卖故事的小伙子。
那家伙在画廊门口支了个破木牌,上面用粉笔写着”十分钟人生故事,扫码打赏随意”。我蹲在旁边看了半小时,看着他用蹩脚的四川普通话讲失恋经历,居然收了十七个红包。最魔幻的是有个戴劳力士的大哥听完沉默半晌,转了他888——这比当时画廊里大多数当代艺术家的日薪都高。
这年头谈”零成本创业”简直像个黑色幽默。知识付费教你要买设备,短视频带货让你先囤货,连摆地摊都得先交城管罚单预备金。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可能都忽略了最原始的资本形态——那些被互联网异化成”流量”的东西,本质上不过是人类最古老的三样:时间、注意力、情绪价值。
我表侄女去年在闲鱼做”虚拟女友”,不卖色情不搞暧昧,纯粹陪人唠嗑。最高纪录连续陪考公青年背了三天申论范文,最后对方上岸后给她包了1888红包。这种荒诞又合理的交易背后,暴露着当代人某种孤独的经济学——我们愿意为情感陪伴付费的程度,远超过为实用功能买单。
不得不提那个在B站直播写代码的怪人。镜头永远对着黑屏终端,全程不说一句话,就听着键盘噼里啪啦响。这种堪比ASMR的硬核直播,居然月收打赏过万。有次某个打赏榜一的老板在弹幕里坦白:”我创业压力大时就看这个,比看心理医生管用。”
这些项目的诡异共性在于,它们都在售卖”体验型时间商品”。就像你去迪士尼买的不是玩偶而是童话体验,这些新时代的手艺人贩卖的是焦虑时代的情绪按摩。我认识个前四大审计师转行做”骂醒服务”,专门用注会教材里的术语diss拖延症患者,时薪堪比她当年做咨询。
但别急着激动,这类生意藏着致命的悖论:看似零成本,实则消耗着更昂贵的东西。那个卖故事的798男孩后来私信告诉我,有次为了凑够住院费,他不得不把母亲的临终故事重复讲了四十七遍,”现在每次路过医院,都觉得自己像个兜售伤感的骗子。”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投资”的定义。当某个00后能用三小时游戏陪玩赚到我整天写方案的收入时,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投资人?那些看不见的情感折旧、精神磨损、道德摇摆,可能比明码标价的金钱成本更令人心惊。
老王最后嘟囔着要去开”中年男人树洞热线”,我盯着杯中渐融的冰块没接话。在这个狗屁工作与暴富神话齐飞的时代,最讽刺的赚钱项目或许是: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时间,去买别人省下的时间。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