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从业考试:一场行业自嗨的伪精英选拔?

上周和一位刚通过基金从业考试的朋友喝酒,他半醉半醒地吐槽:“背了三个月题,考完第二天就忘了大半。你说这考试除了给协会创收,真能筛出懂投资的人吗?”这话像根刺,扎进了我这些年对金融行业资质认证的困惑里。

我2018年考基金从业时,题库里还充斥着“基金管理人注册资本不得低于多少元”这类死记硬背的题目。当时同考场有个在私募干了五年的老交易员,因为没时间刷题居然挂了科——讽刺的是,他管理的产品那年收益率超过行业平均30%。这种荒诞剧至今仍在重演:考试重点和实际投资能力之间,隔着一道马里亚纳海沟般的裂痕。

协会或许会辩解说这是底线筛选,但当你看到考题中仍在用2015年股灾案例当反面教材,却对2020年原油宝事件、2022年量化崩盘只字未提时,难免怀疑这套体系的滞后性。更吊诡的是,那些最能体现从业者素养的维度——风险感知能力、道德困境判断、客户沟通技巧——反而被简化成ABCD的单选题。就像用体温计量血压,测得再准也是南辕北辙。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通过率常年维持在50%左右。既不敢像CPA那样维持低通过率彰显含金量,又不愿彻底放开落得放水骂名。这种精致的平衡术背后,暴露的或许是整个行业对人才评价体系的焦虑——我们既需要标准化门槛来装饰专业性,又心知肚明真正的投资智慧从来无法被标准化。

我认识某私募总监,他招聘时反而偏爱没考过从业证的非科班出身者。“那些背条款最熟的人,往往最容易陷入合规陷阱。真正的好手都懂得规则是用来突破的框架。”这话虽然政治不正确,却揭穿了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考试培养的是守门人,而市场 reward 的永远是破局者。

当然我不是主张彻底废除考试——至少在阻止完全的外行乱卖产品这点上,它还算个有用的滤网。但当我们看到通过考试的分析师还在推荐暴雷的房企债券,持证基金经理把产品做成追涨杀跌的赌局时,或许该重新思考:用19世纪科举思维来筛选21世纪的资本掌舵人,是不是金融业最成功的自我欺骗?

基金从业考试题

下次协会再修订考试大纲时,能不能加入这样的情景题:“当客户要求你推荐收益率8%且保本的产品时,你会先解释不可能定理,还是直接推荐结构化存款?”——这比背诵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几条更能照出从业者的成色。

毕竟考场里默写下的标准答案,从来挡不住现实中人性的贪婪。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53/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2025年8月22日 下午12:32
下一篇 2025年8月22日 下午12: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