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下午三点,手机屏幕亮起推送的那一刻——「161024今日净值更新」。这个动作我已经重复了三年七个月,像极了某种宗教仪式。说真的,我们真的需要每天盯着这串数字吗?还是说这已经成了投资时代的集体强迫症?
我记得去年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邻座两位穿着考究的金融人士几乎同时掏出手机查看净值。其中一位突然嗤笑一声:“又跌了三个点,看来得换个基金经理了。”那种轻蔑的语气,仿佛在点评外卖平台上难吃的便当。但问题是,基金净值什么时候成了每日考核的KPI?这种短视的评判方式,简直像用分钟来衡量爱情。
我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越是频繁查看净值的人,往往越容易做出冲动的赎回决定。我自己就曾掉进这个陷阱——2022年那波回调时,连续十七天净值下滑让我在某个凌晨清空了持有两年的新能源基金。结果呢?三个月后那只基金反弹了42%。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每日净值查询就像给近视眼配了放大镜,看得越清楚反而越失真。
某种程度上,基金公司可能正是这种焦虑文化的共谋者。每天准点推送净值更新,配上精心设计的涨跌色块(绿色总是比红色更刺眼),本质上是在强化投资者的情绪波动。我甚至怀疑某些APP的推送算法故意放大波动率——毕竟平静的投资者可不产生交易佣金。
最近和做量化交易的朋友聊天时得到一个反直觉的观点:真正优秀的投资者应该像欣赏油画,站在三步之外才能看出整体美感。而那些每天把鼻子贴在净值曲线上的人,最终看到的只能是颜料颗粒的混乱堆积。这话虽然刻薄,但想想巴菲特办公室连行情显示器都没有,或许真有点道理。
令人沮丧的是,整个行业正在把投资异化成数字游戏。上周某基金论坛里,有人为净值小数点后第四位的差异吵了整整八页帖子。这种精确到变态的追逐,让我想起中世纪教士争论天使针尖上能跳多少支舞——既荒诞又悲哀。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关注”的方式。现在我强制自己把净值查询频率降到月度,空出来的时间用来研读基金持仓变化和经理访谈。意外的是,这种「降频操作」反而让我的持有收益提高了——不是因为我更聪明了,只是减少了手贱的次数。
说到底,基金净值只是投资长河中的瞬时切片。就像你不会因为今天下雨就否定整个季节,又何必因为每日净值波动推翻长期布局?下次再想点开那个净值推送时,不如先泡杯茶问问自己:我看的是数字,还是被数字绑架的情绪?
(写完这篇突然想到,要是基金公司推出「净值模糊查询」功能,显示「今日大概涨了点」或「可能小幅回调」,说不定反而能培养出更健康的投资心态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