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投资:当“慢”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前阵子陪一位上海来的投资人朋友在上饶转了两天。这位老兄看惯了陆家嘴的玻璃幕墙和深圳湾的深夜灯火,坐在三清山脚下的民宿院子里,盯着竹叶尖滴落的雨水突然感慨:“现在最奢侈的投资标的,原来是时间。”

这话听着矫情,但我懂他的意思。我们这代人被训练得习惯用ROI、现金流、退出机制这些标尺衡量一切,却忘了有些价值根本塞不进电子表格。在上饶做投资,你得先学会把时钟调慢三格。

去年接触过本地一个做葛根深加工的项目。创始人老徐是农大毕业返乡的80后,PPT做得极其朴素,开口先给你科普半小时葛根的种植周期。“我们这的土壤PH值特别,长出来的葛根黄酮含量比外地高1.7个百分点”——他说话时手指无意识搓着裤缝,这种近乎偏执的较真劲儿,在北上广路演现场早被投资人按铃打断了。但神奇的是,当老徐掏出第三版改良的清洗设备图纸时,某个瞬间我恍惚觉得不是在谈投资,而是在参观手艺人工作室。

你说这种项目能套用互联网那套“小步快跑”吗?去年试种的二十亩实验田,因为坚持不用催熟剂,硬是比隔壁县晚上市两个月。但后来检测报告显示,他们的葛根粉膳食纤维含量超出行业标准34%——这个数字背后是整夜整夜守着烘干机的黑眼圈,是拒绝了五家要求贴牌代工的诱惑,是某种近乎傻气的坚持。

上饶投资

有意思的是,现在最关注这类项目的,反而是那些从一线城市回流的新投资人。有个从张江回来的芯片工程师,最近天天在武夷山脉周边转悠,专找那些需要五年以上培育期的生态茶园。他说在半导体行业被摩尔定律追杀了十几年,现在特别想投资“时间友好型”产业。这话听着像行为艺术,但当他拿出测算模型时你会发现:当别人都在赌风口轮动时,他赌的是消费升级里最硬核的那部分——人们对“真实”的饥渴。

当然也有惨烈教训。去年有个网红团队想复制莫干山模式,在灵山脚下砸钱做精品民宿群。他们把杭州的网红打卡元素全盘复制:无边泳池、星空房、北欧极简风…结果开业三个月入住率不到两成。问题出在哪?后来有个住客的差评点醒了所有人:“每个细节都精致得像酒店样板间,但推开窗闻不到竹沥的味道”。你看,投资人有时候会陷入某种路径依赖,忘了人们来小城寻找的从来不是城市的复制品。

现在我和团队看项目多了个奇怪的习惯:先问创始人周末在哪干活。要是答“在基地看新一批菌种发酵”,比说“在杭州见FA”能加分。这不是矫情,而是在验证某种时间观——当你愿意把生命节奏匹配作物的生长周期时,大概率不会做出三个月催肥卖掉的生意。

深夜翻看那些被一线机构pass掉的项目书,发现个有趣现象:最活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带着“土气”的。比如坚持用古法柴窑烧瓷器的作坊,毛利率低得可怜但复购率奇高;比如非要手工分拣茶叶的茶厂,产能永远追不上订单却坚决不扩产。他们的财务模型在教科书里绝对不及格,但客户忠诚度曲线漂亮得像个神话。

或许该重新理解“估值”这个词了。当某个杭州妈妈愿意每月驱车四小时,就为买两罐铅山的手工河红茶粉时;当上海的老饕们能把婺源某家豆腐坊的出品精度分辨到毫米级时——这些用脚投票产生的溢价,比任何估值模型都来得真实。

离开上饶那天,投资人朋友突然拐去买了二十斤葛根粉。我笑他像来进货的土特产贩子,他正色道:“这是带回去给投委会那帮家伙的教具。”飞机舷窗外,武夷山脉的轮廓在暮色里起伏如凝固的波浪。忽然觉得,在这片习惯了慢节奏的土地上做投资,或许我们才是需要被重新校准的那个人。

(后记:刚收到消息,老徐的葛根厂昨天拿到了第一笔产业基金,注资条件是——保持现有生产节奏,不准扩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524/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6小时前
下一篇 6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