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稳健”遇见“躁动”:一个基金人的校园招聘观察

前几天和一位在汇添富做HR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来面试的年轻人,十个里有八个开口就是‘我想改变资管行业的生态’。” 我差点被啤酒呛到——不是惊讶于年轻人的野心,而是惊讶于这种标准化的雄心壮志,像极了AI批量生成的求职信。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参与某家公募校招评审的经历。有个计算机系的男生令我印象深刻:他穿着不合身的西装,却在问答环节突然反问:“贵司的ESG评级模型是否考虑了政策文本的情绪因子?我爬取了近五年央行公报做过语义分析…”那一刻,我看见会议室里几位资深基金经理交换了意味深长的眼神。

所谓“金融精英”,或许是最被误解的标签

汇添富的校招宣传总爱强调“专业与温度并存”,但现实中这两者常常打架。我认识一位北大光华毕业的姑娘,入职第二年就被派去甘肃调研光伏项目。她发朋友圈吐槽:“在黄土高坡上追着羊群算IRR(内部收益率),这和专业书上说的好像不太一样。”配图是沾满泥巴的牛津鞋——这种荒诞的浪漫,才是资管行业最真实的注脚。

现在年轻人总把“alpha收益”“因子挖掘”挂嘴边,却很少有人问:当你在凌晨三点盯着Bloomberg终端时,真的还能为某个企业的成长故事心跳加速吗?我反而更欣赏那些带着“违和感”的候选人:比如用社会学框架分析社区团购现金流的中文系学生,或是拿着游戏公会管理经验来论证风控理念的电竞社长。

数字化转型背后的认知裂缝

汇添富基金校园招聘

汇添富这两年大谈AI投研,但有趣的是,他们最抢手的实习生反而是个艺术史专业的女生——她通过分析北宋山水画交易契约,帮固收团队发现了另类抵押品估值模型。这某种程度上揭露了行业的悖论:我们越是追求数字化,那些无法被量化的认知维度就越显珍贵。

记得某次终面有个哲学系男生突然发问:“贵司的‘坚信长期的力量’是否本质上是一种贝叶斯信仰?”在场VP愣了两秒突然大笑:“好问题!但我们的KPI考核周期可能等不到先验概率收敛那天。”这种带着刺的真诚,比任何完美答案都更能穿透行业幻象。

给Z世代求职者的非标准建议

如果你真想去汇添富这样的平台,我的建议可能有点反套路:

1. 忘掉那些财经网红教的“必考题”,试试把养老FOF产品说明书用你奶奶听得懂的话重写一遍

2. 在小组讨论时故意犯个无伤大雅的计算错误——真正优秀的团队永远需要能发现皇帝新衣的人

3. 带着你对三体或流浪地球的理解去解读资产配置,这比背诵CAPM模型更能显露思维质地

资管行业正在经历某种认知解构。当量化交易开始吞噬主动管理,当ChatGPT能写出80分的研究报告,人类基金经理最后的价值锚点,或许就藏在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跨界洞察里。就像我那位HR朋友最后醉醺醺说的:“我们现在面人,早就不看谁更像个‘金融人’了。”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520/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5小时前
下一篇 5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