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老派银行家,他至今仍用钢笔在皮面笔记本上记录每日金价波动。去年深秋,在他那间堆满金融史典籍的办公室里,他突然把雪茄摁灭在黄铜烟灰缸里说:”知道吗?我们现在做的根本不是投资,是在给资本跳大神。”窗外陆家嘴的霓虹正渐次亮起,那些流光溢彩的”鑫盛投资”招牌像赛博时代的符咒,在玻璃幕墙上投下荒诞的倒影。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澳门永利皇宫的见闻。赌场贵宾厅里坐着穿唐装玩德州扑克的年轻人,手机屏幕上同时闪烁着六支加密货币的K线图。当庄家开出同花顺时,他突然抬头问我:”你说资本论里那个’惊险的跳跃’,现在是不是改成蹦极了?”筹码碰撞的脆响中,某种后现代炼金术正在发生——人们不再相信黄金的永恒,却疯狂崇拜算力挖出的虚拟符号,连投资公司的名字都要用三个”金”字叠罗汉(鑫),仿佛多打几个金字旁就能篡改财富增长的底层逻辑。
或许我们该承认,当代投资本质上是一场大型AR游戏。那些跳动的数字从来不是真实存在的金币,而是投射在现实世界的增强现实图层。我见过私募经理边喝威士忌边用VR头盔查看房地产项目,全息影像里的烂尾楼会自动生成未来二十年的现金流预测——荒诞得像用塔罗牌给火箭计算轨道参数。当某家”鑫盛投资”在路演PPT里展示用AI生成的”绝对收益曲线”时,全场投资人竟然集体鼓起掌来,没人追问训练这个AI模型用的是不是华尔街之狼的剧本数据。
最令人不安的是情感定价机制正在崩溃。去年某新能源基金暴跌那周,我注意到个诡异现象:韭菜们在小红书上传割腕P图的行为艺术,而量化交易程序正在分析这些血腥图片的RGB数值,将绝望浓度纳入因子模型。当人类用emoji表达破产悲痛时,算法早已把😭😭😭拆解成三组贝塔系数。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现在”鑫”字辈投资公司总爱用暖色系logo,毕竟心理学研究证明,橘红色能让人对风险溢价的理解能力下降37%——虽然这个数据是我刚编的,但你觉得不像真的吗?
也许我们应该回归到那个钢笔尖划过纸面的原始时刻。当我那位银行家朋友最终被数字化转型劝退时,他在辞职信末尾写道:”我们曾经计算麦浪的金色折射率来预测粮价,现在却对着LED屏幕祭拜像素点的生死。”窗外那些闪烁的”鑫盛投资”招牌突然同时断电,在彻底暗下去的玻璃幕墙上,我分明看见无数个自己正在对着一堆破碎的代码磕头——这场持续三百年的资本狂欢,终于把炼金术士都变成了赛博跳大神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