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街角那家新开的”拾光花坊”,看着橱窗里那束定价288元的厄瓜多尔玫瑰,我忽然想起十年前表姐开花店时跟我说的话:”这行赚的不是钱,是情怀税。”
你可能以为开个小花店无非是租个店面、摆几个冰柜的事。但让我告诉你,那些捧着咖啡在ins上拍郁金香的小姑娘们根本不知道,这个行业最烧钱的从来不是鲜花本身。
先说个反常识的观点:在现代城市开花店,最大的成本根本不是租金或装修,而是”保鲜焦虑”。我认识个90后店主,为了保持荷兰进口芍药的最佳状态,硬是在35平米的店里装了双制冷系统——光这套设备就砸了六万八。结果呢?第一个梅雨季就因为电压不稳烧了主板。
更荒诞的是隐形消费。你以为去云南斗南批发市场进货很便宜?但没人告诉你空运一箱卡罗拉玫瑰的保费比花本身还贵。去年有家网红店因为航班延误,到货的白色郁金香全变成了茶褐色,店主咬着牙直播”复古色系限定花束”,反而意外爆单——你看,这行最大的变数根本不是预算,是运气。
我采访过七个转型中的传统花艺师,发现他们都在偷偷做两本账。一本记着实际支出:虹吸式吸水装置、防紫外线射灯、永生花专利技术授权费…另一本记着”情绪价值摊销”:为某个顾客凌晨三点去机场接肯尼亚空运玫瑰的熬夜费,被玫瑰刺扎感染三次的医疗费,还有每次看到花瓣萎蔫时的心碎折旧费。
最讽刺的是当下这个节点。疫情期间都说线上花店是蓝海,结果现在小程序开发维护费比实体店租金还高。某个主打”元宇宙花礼”的工作室,光VR选花系统就烧了四十多万,最后发现中产客户最买账的还是9块9的牛皮纸小花束。
所以如果你真打算入局,我的建议可能不太中听:先准备好20万流动资金,但其中至少三分之一应该划作”浪漫止损基金”。这个行业最吊诡的地方在于——那些最懂得控制成本的人,往往最早失去对美感的敏感度。
还记得表姐当年转让店铺时,在收银台留了张字条:”所有理想主义最终都会败给冷链物流”。现在每次看到新开的花店,我总会想起她包最后一束花时,故意在满天星里藏了根刺槐的倔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