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2019年元旦刚过,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半开玩笑地说:“知道吗?我最怕的不是暴跌,而是休市。市场停了,焦虑却停不下来。”当时我还没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分量,直到后来亲眼见证了几个漫长的休市期如何悄然重塑投资者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与多数人关注的“交易日”不同,休市期恰恰是观察市场生态的绝佳切片。表面看,休市只是交易暂停,但资金流动的停滞往往催生更剧烈的情绪发酵——就像堵住的血管,压力会在看不见的地方持续累积。2019年国庆休市前,某个中小板股票连续三天异常放量,圈内人都在窃窃私语:“这架势,要么是有人提前知道了什么,要么就是在赌休市期间的政策突变。”结果呢?节后首日直接一字涨停。你看,市场停了,博弈却从没停止。
更耐人寻味的是休市期带来的“认知时差”。A股休市时,海外市场仍在运转。2019年春节那次,美股恰逢一波强势反弹,国内投资者只能隔着屏幕干瞪眼。某个私募经理在朋友圈哀嚎:“明明判断对了方向,却因为休市被锁在国内,简直像被捆住手脚看别人抢钱。”这种被迫的旁观者姿态,某种程度上加剧了A股的羊群效应——开市后往往出现报复性跟风,反而放大了波动。
但休市真的只是负面因素吗?我倒觉得未必。认识一位做了二十年价值投资的老前辈,他反而最期待长假:“平时被K线图吵得头疼,休市了才能静下心翻财报、想逻辑。”2019年端午休市期间,他硬是啃完了某家制造业公司三年的上下游合同,节后果断加仓——后来那支股票成了当年最大黑马。这种反差很有意思:对投机者是煎熬,对投资者却是馈赠。
如今回想2019年的休市安排,最讽刺的或许是:我们总认为市场在交易时才“活着”,但真正的决策重量往往沉淀在休市的寂静里。当屏幕上的数字停止跳动,投资者反而被迫直面最本质的问题——你究竟是在投资企业,还是只是在交易情绪?
也许下次休市时,我们该少刷点海外行情,多问问自己:如果市场永远不再开盘,你持有的东西还值得握在手里吗?这个问题,比任何技术分析都更能检验投资的成色。
(注:本文提及的具体案例及人物经历已做虚构化处理,仅用于阐述市场现象)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