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那些被数字掩盖的人性温度
上周路过街角那家老牌商业银行,发现窗口又少了两个。大理石柜台冷冰冰地反射着LED灯光,唯一能证明这里还有人类痕迹的,是那位总是偷偷在指纹识别器旁放一盒薄荷糖的大堂经理——老王。我问他最近业务怎么样,他苦笑着指了指角落里嗡嗡作响的智能柜员机:”现在连老太太取退休金都更愿意对着机器输密码了。”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银行业的”人性蒸发”。表面上,商业银行变得越来越高效,手机银行三秒转账、AI客服24小时待命,但那些曾经让银行不仅仅是”钱的中转站”的东西,正在悄然消失。我记得小时候陪父亲去银行,信贷员老陈能准确叫出每个客户的姓氏,甚至记得张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李家店面要扩大经营。现在?你的信用评分可能比你的故事更重要。
最讽刺的是,当银行拼命用”智慧银行””数字转型”来包装自己时,反而暴露了最大的软肋:对人性化服务的恐惧。不是技术不好,而是我们把技术用错了方向。银行系统能精确计算出一笔贷款的违约概率,却算不出某个小微企业主眼里的光是真的渴望还是绝望。算法能识别交易异常,却识别不出客户颤抖的签名背后可能正遭遇电信诈骗。
我认识个做社区餐饮的老板,去年申请续贷时被银行的风控模型打了回来——因为疫情期间有三个月流水异常。最后还是靠着他打了二十年交道的支行长,拿着手写的风险评估报告一层层往上争取才获批。你看,冷数据永远算不出一个人二十年来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备料的坚持。
或许商业银行真正该转型的,不是把更多业务搬上线,而是重新学会”看见人”。现在的银行大厅设计得像机场贵宾室,光滑得连个让人倚靠的角落都没有。但真正需要银行服务的普通人,需要的可能不是一杯机器人递来的咖啡,而是一个能安静听他们说五分钟话的活人员工。
别忘了,最早的金匠们之所以能发展成银行家,不是因为他们有最先进的保险箱,而是因为他们建立了值得托付的信任。当某天区块链技术真的能让所有交易都去中心化,商业银行最后的价值锚点,或许恰恰是它们最早抛弃的东西——那些带着温度的人际联结。
下次去银行,我打算特意找人工柜台取一次钱。不是不会用手机银行,只是想提醒那些闪着蓝光的机器:在金融世界的某个角落,仍然需要人类与人类的真实对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