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邻居老张在电梯里碰见,他愁眉苦脸地晃着手机:”物业又在群里催维修基金,这钱交得我肉疼。你说咱们这楼才交房五年,电梯就修了三回,钱都去哪了?”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回家翻出那一沓缴费单,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和父辈最大的不同——他们攒钱买房,我们买房后还要持续为”居住权”续费。
维修基金这东西妙得很。表面上是为了小区长远发展,实则成了考验人性的修罗场。我见过业委会为基金使用吵到掀桌,也见过物业公司拿着维修报价单和施工队对半分成。最讽刺的是去年小区改造路灯,同一批灯市价280元,物业报价单上赫然写着650元——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业委会里有个干灯具批发的邻居当场拍了桌子。
这笔钱该交给谁?理论上当然是物业代收再存入指定账户。但现实往往更混沌。许多物业公司会把基金和物业费混在一起收,业主甚至分不清自己交的到底是哪笔钱。我曾经较真地去物业办公室要求分开开具发票,那个戴金链子的项目经理盯着我看了十秒,笑里藏刀地说:”哥,您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更荒诞的是资金监管。按规定维修基金需要专款专用,但有多少小区能做到账目透明?我们总幻想有个上级部门在监督,实际上街道办的人手只够处理投诉,房管局的目光聚焦在新楼盘预售款监管——维修基金?只要业主不集体上访,基本处于自治状态。
我突然想起杭州某个高端小区做的实验:他们把维修基金改造成区块链账户,每笔支出自动生成智能合约,业主手机端实时可查。结果实施第一个月,物业公司辞职了三个项目经理——阳光下的账目实在不好做手脚。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维修基金的本质。它表面上是对建筑物的维护投入,实则是测量社区自治能力的温度计。钱交给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监督、如何决策。与其纠结缴费窗口在哪,不如多参加几次业主大会——虽然这种会议往往以吵架收场,但至少你在为自己那份”居住税”争取话语权。
老张后来在业主群发起了账目审计申请,响应者寥寥。大多数人更愿意在群里骂物业,却不愿花时间看报表。这大概就是现代居住的悖论:我们甘心为钢筋水泥续费,却吝于为居住尊严付费。
(写完看了眼物业发的催缴通知,突然发现他们把收款二维码印得比电话号码还大——你看,资本永远比我们更懂人性弱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