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听他抱怨某行R2级理财居然亏了本金。这个当了二十年会计的老财务,捏着酒杯的手指都在发抖:”说明书上明明写着年化4.2%——他们甚至用浅蓝色封面,你知道的,就是那种看起来特别安稳的颜色。”
我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大厦电梯里的场景。穿着定制西装的产品经理边刷手机边说:”现在卖理财要靠讲故事,收益率要藏在第七页附录的脚注里。”当时电梯镜面映出他领带夹的反光,像极了理财合同上烫金的”稳健”二字。
很多人没意识到,所谓风险评级根本是场文字游戏。R1到R5的划分就像给炸药包系蝴蝶结——去年某知名机构给地产债包装成R2级,违约后投资者才在合同第38条发现,原来所谓”固定收益”挂钩的是某个三线城市的商铺租金。更讽刺的是,这些产品说明书通常比追忆似水年华还难懂,却要求投资者在手机屏幕上划个勾就确认”已充分知悉风险”。
我母亲那代人总觉得银行柜台后的一切都镶着金边。直到去年她买的”养老专属理财”出现浮动亏损,才突然发现原来大理石柜台也会投射阴影。现在她学会每天盯着净值波动,那种焦虑感让她的降压药剂量增加了半片。某种程度上,理财产品正在完成对普通人的金融异化——我们把血汗钱交给黑箱,换回每天零点后更新的数字跳变。
真正吊诡的是风险认知的错位。年轻人追逐超额收益像追星,宁愿相信网红推荐的雪球结构产品;中年人则陷入”伪安全”幻觉,认为国有大行销售的就不至于跌破净值。但现实是,当某家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暴雷时,穿着制服的柜员只会微笑着递来新的申购单——亏损从来不会阻挡下一轮销售,就像赌场永远会给输家送上免费筹码。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不少私募开始兜售”抗波动策略产品”,本质上不过是把不同风险资产重新打包。这让我想起菜市场肉贩的手法——把隔夜肉搅成馅料,再点缀些新鲜葱花。金融创新有时候就是精致的腐烂,只是这次用的防腐剂叫”资产组合理论”。
或许我们该承认,所有理财产品的终极风险在于人性贪婪与认知懒惰的合谋。当老王们仍然迷信机构光环,当销售佣金永远高于客户收益,那些印在铜版纸上的风险提示,终究只是金融戏剧里的道具字幕。
(看完净值更新后不妨想想:你真正买到的究竟是资产,还是有人精心编织的概率游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