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咖啡,他刚结束A轮路演,瘫在沙发上一脸生无可恋:“投资人问我需要多少钱,我报了八百万,对方眼皮都没抬就说‘你们这个赛道,没两千万活不过冬天’。”他猛灌一口冰美式,“可去年我师兄同阶段只融了五百万,现在估值都翻十倍了。”
这种割裂感让我想起2021年资本狂热期,某个做宠物智能穿戴的团队靠着PPT和一句“Z世代的孤独经济”就轻松拿下三千万。现在呢?你去问问那些在2023年寒冬里缩编求生的团队,A轮融资金额早就不是算术题,而是场掺杂着行业偏见、投资人焦虑和创始人表演艺术的荒诞剧。
融资额度的通货膨胀比麦当劳套餐还离谱。五年前千万级A轮能上科技媒体头条,现在没个两三千万都不好意思发PR稿。但真正诡异的是——烧钱效率反而倒退了。某家去年高调融资的AI教育公司,把60%的预算砸在抖音投流,获客成本从人均80元飙到300元,这哪是融资,根本是给字节跳动打工。
我特别反感那种“赛道标准模板”。上周某FA给的行业报告里,硬生生把SaaS企业的A轮门槛定到两千万,理由是“要养至少20人技术团队+6个月试错周期”。可我家楼下那家活蹦乱跳的CRM公司,全员远程办公,用着开源框架,十五人团队拿着八百万融资做出了竞品三百人团队的功能集。有时候我在想,某些投资人口中的“合理额度”,是不是为了掩盖自己看不懂业务本质的心虚?
更魔幻的是地域差。同样做跨境支付,深圳团队拿八百万被嫌少,杭州同类型项目五百万就被抢投。某北方投资人甚至理直气壮对我说:“你们南方创始人太精打细算,反而显得格局不够。” 当时我真想反问:所以把投资款烧在国贸三期租500平办公室就叫格局?
说到底,A轮融资的本质是买时间而不是买规模。见过太多团队被金额绑架,为凑“合格故事”强行扩张商务团队,结果核心产品还没跑顺,先被销售团队的内耗拖垮。真正聪明的创业者会把融资额压到最低可行值——就像玩德州扑克时只带必要的筹码上场,反而更容易看清牌桌真相。
现在最让我担忧的是估值倒挂。某些被迫接受高额融资的项目,B轮时发现估值还比A轮低15%,这简直比离婚分财产还惨烈。或许下次该有人写本融资断舍离,教教创始人怎么对着投资人说出那句:“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么多钱。”
(写完看了眼窗外,又有挂着工牌的年轻人抱着笔记本冲进咖啡馆改BP了。祝他们好运,至少别被那些金光闪闪的数字晃瞎了眼。)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