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愁眉苦脸地说自家厂子续贷又被卡了。”银行说缺个担保,找了两家机构,一家要押我老婆的嫁妆镯子,另一家开口就要分走我两年利润。”他猛灌一口白酒,”这世道,借钱的当孙子,担保的倒成了爷。”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参与过的一个县域金融论坛。当时有位担保公司老总在台上侃侃而谈风控模型,茶歇时却拉着我说实话:”我们这行啊,就是在刀尖上舔蜂蜜——看着甜头大,舌头随时可能被割掉。”他当时指着会场里西装革履的同行道:”别看现在人模狗样,明年这时候,至少三成得改行卖保险去。”
这话如今竟一语成谶。去年整个行业注销牌照的数量同比增长了40%,但有意思的是,头部机构的净利润反而涨了15%。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暴露出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肠胃运动”——消化不了粗粮的注定要被排出体外。
我特别反感某些专家把担保机构简单归类为”信用中介”。去年跟踪过一个案例:某科技型小微企业拿着专利找担保,传统机构按固定资产打折法只肯给300万额度,而一家新成立的数字担保平台通过算法评估技术流和订单流,最终给出了1200万的授信。你看,当某些人还在纠结押品打几折时,另一些人已经开始计算数据流的折现率了。
最魔幻的是现在某些担保公司的生存之道。他们表面上做着传统担保业务,暗地里早转型成”金融掮客综合体”。我认识的一个团队,办公电脑同时开着银行信贷系统、券商资管平台和典当行估值软件——企业来谈担保,他们先给人做资产证券化方案,不行就转介给租赁公司,实在没辙才自己出手收点”过路费”。这哪还是担保?分明是穿着马甲的投行。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全怪机构鸡贼。某省再担保集团的朋友给我晒过一组数据:他们合作机构的不良代偿率里,小微企业业务占比高达78%,但利润率贡献只有32%。”我们就像ICU医生,明知患者救活概率低,但总不能见死不救吧?”他苦笑着把烟头摁灭在堆满报表的烟灰缸里,”最后只能靠政府补贴和国企业务来填坑。”
最近区块链技术开始渗透这个领域,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有家机构把企业的海关数据、税务数据、水电数据上链生成”数字画像”,担保决策时间从两周压缩到两小时。但试点过程中发现个荒诞现象:越是数据透明的好企业越不愿意参与,反倒是数据浑浊的企业挤破头——仿佛在说”别看清我,猜着赌才刺激”。
这个行业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本质上经营的是”信任”,但自己却活在信任危机里。银行觉得担保机构风险偏好太激进,企业觉得担保条件太苛刻,监管觉得资本金永远不够厚。就像个在三角关系中左右为难的中间人,哪边都讨好不了。
或许真正的出路在于重新定义担保价值。我观察到江浙有些机构正在变身”企业医生”,给客户提供财务整改、供应链优化等增值服务,担保费只占综合收入的40%。这倒让我想起老王最后的选择——他咬牙接受了那家要分利润的担保机构,但额外要求对方派了个财务总监驻厂三个月。上周他发来消息:”虽然肉疼,但人家帮我理顺了账期,算下来反而多赚了。”
看来最好的风控,或许是让客户变得比你更懂风险。这个行业终究要明白,担保的不是资金,而是成长的可能性。当镰刀永远不如当梯子来得长久——虽然现阶段,大多数人还是更习惯镰刀的触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