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十七分,我盯着手机屏幕上那条推送——”美股尾盘跳水,中概股集体重挫”。床头柜上半杯威士忌还在晃荡,像极了此刻我的心跳频率。这已经是本月第四次在深夜被市场波动惊醒,妻子翻身的窸窣声里,我突然想起十年前在陆家嘴实习时,那个总在交易大厅角落啃煎饼果子的老交易员说的话:”股市啊,就是千万个失眠症患者共同做的清醒梦。”
明天A股开盘会怎样?说真的,我讨厌那些故作高深的预测。上周某个顶着”首席分析师”头衔的家伙在电视上信誓旦旦说突破4000点指日可待,结果三天后大盘就用一根4%的阴线把他脸都打肿了。现在更让我在意的,反而是小区门口煎饼摊大妈最近把火腿肠从双汇换成雨润——这种微观层面的消费降级,或许比任何宏观数据都更能说明问题。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那个买了新能源基金的表弟天天在家族群发收益率截图。直到上个月他悄悄问我能不能周转二十万补仓,说话时喉结滚动的声音透过听筒格外清晰。”哥,你说这轮调整到底了吗?”他声音里那种强装镇定的颤抖,像极2008年我父亲盯着绿油油盘面时,手里烟头明明灭灭的节奏。
有时候我觉得股市根本是集体心理学的活体实验场。昨天下午在券商营业部遇见的老太太就特别有意思——她一边用老年机查看股价,一边从布兜里掏出毛线织围巾。”跌了就织花样复杂的,涨了就织平针”,她说这样既能缓解手抖又不耽误看盘。这种民间智慧可比什么”波浪理论”生动多了。
其实最魔幻的是当下这个节点。美联储加息缩表玩得像是高空走钢丝,国内房企债务重组方案读起来比侦探小说还烧脑,就连往常最稳的白酒板块都开始表演”跳水锦标赛”。但你说怪不怪?越是这种时候,我越想起2018年底贸易战最凶那阵,某个做半导体的大哥在跌停板扫货时说的:”危机危机,有人看见危,我偏要找那个机。”
当然这话现在说出来可能要被骂”鸡汤大师”,毕竟当下连明星基金经理都开始集体唱《忐忑》。不过你们发现没有?每次市场真正见底的时候,往往伴随着两种极端情绪:要么是彻底躺平的麻木,要么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乐观——就像暴雨来临前蚂蚁总会异常忙碌地搬家。
手机突然弹窗跳出”央行下调LPR”的快讯,窗外已经泛起蟹青色晨光。我忽然觉得明天开盘后的走势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又熬过了一个辗转反侧的夜,并且依然选择在9:15分打开交易软件。这本身就像西西弗推石头上山,荒谬里带着点悲壮的浪漫主义。
煎饼摊的推车轱辘声从远处传来,我决定待会儿去加两个蛋——不管今天收盘是红是绿,总得先喂饱肚子再说。毕竟在资本市场这片深海里,我们都是既要盯着雷达探鱼群,又得记得给自己钓条小鱼当晚餐的渔夫。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