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你看好的那支票,融资余额都创新高了,这回该稳了吧?”我一口啤酒差点喷出来——这老兄又要把融资余额当风向标了。
三年前我也这么天真。那时刚入市不久,看着某新能源股融资余额飙到30亿,兴奋得连夜加仓。结果呢?三个月后那票跌了四成,融资盘踩踏出逃的景象堪称惨烈。自那以后,我对融资余额这个指标就多了几分警惕。
融资余额高到底意味着什么?教科书会告诉你这是市场情绪乐观的标志——投资者愿意借钱炒股,说明看好后市。但现实往往比课本复杂得多。
我发现融资余额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去年跟踪某消费股时,其融资余额在股价低位时持续攀升,当时多数分析师唱空,我却隐约感觉这是聪明钱在悄悄布局。果然半年后业绩反转,融资盘成了最早吃到大肉的那批人。但反过来看,当某只个股融资余额高企的同时换手率暴增,这味道就不太对了——像是盛宴即将散场前的最后狂欢。
某种程度上,融资余额是个“放大器”。牛市里它能助推股价腾飞,但遇到调整时,强制平仓的压力会让跌势更加惨烈。2015年股灾时连环爆仓的景象,老股民应该都记忆犹新。
最近AI概念炒得火热,相关个股融资余额纷纷创历史新高。我不禁怀疑:这到底是产业革命的前兆,还是又一波割韭菜的序曲?有个数据很有意思:虽然整体融资余额创新高,但融资偿还额也在同步增长——说明有人边唱多边悄悄撤退。这种矛盾现象很值得玩味。
说到底,融资余额只是个参考指标。如果单纯看这个数字就能赚钱,那炒股未免太简单了。真正重要的是理解数字背后的市场心理:什么时候是坚定看好,什么时候是盲目跟风,什么时候又是主力刻意制造的烟雾弹。
记得某私募大佬说过:“融资余额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谁在融资。”散户融资堆起来的高余额,和机构融资堆起来的高余额,完全是两个概念。可惜这个关键数据,普通投资者根本无从得知。
下次看到融资余额创新高的股票,或许该多问几句:这些融资盘准备了多久的持仓成本?他们的平均杠杆是多少?如果明天大跌20%,有多少融资盘会爆仓?
投资从来不是看单一指标就能决定的游戏。融资余额就像后视镜,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却从不能保证前方道路畅通。老王最后喝了口酒叹道:“看来还得自己琢磨啊。”是啊,市场里最不缺的就是简单答案,最缺的却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