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说:”听说林园又加仓医药了,咱们要不要跟?”我抿了口二锅头苦笑——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有人这么问我了。
说实话,跟踪林园的持仓就像在雾里看花。这位大佬总爱说”投资要投嘴巴”,但医药股这碗饭,吃起来可比白酒辛辣多了。
我翻遍近三年的财报发现个有趣现象:林园嘴上说看好慢性病赛道,实际持仓里胰岛素企业的仓位还不及某家做痔疮膏的公司。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深圳医疗器械展上的见闻——当时某个展台围满了投资人,卖的竟然是智能艾灸仪。或许在林园眼里,”治未病”的消费医疗比严肃制药更有想象力?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他重仓的某家中药企业,拳头产品是六味地黄丸这类传统补剂。但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最近三年营销费用涨了200%,研发投入却只微增15%。这哪里是制药企业?分明就是个戴着听诊器的消费品公司。难怪林园常说:”我不投需要烧钱搞研发的创新药,要投就投老祖宗验方。”
最近医药集采越来越狠,心脏支架都被砍到白菜价了。但你看林园持仓的骨科植入物企业,毛利率居然还能维持在80%以上。后来我琢磨明白了——老人家摔一跤要换髋关节,子女会选900块的集采钢钉还是9000块的进口陶瓷关节?这里面的消费心理学,可能比财务报表更有看头。
不过最让我犯嘀咕的是CXO赛道。明明说是”卖水人”的好生意,林园却只象征性配了点仓位。后来某次私募交流会上,有个经理私下吐槽:”现在CXO比奶茶店还卷,药明康德们接单都要打价格战了。”或许在林园看来,当淘金卖水的人都开始内卷时,这生意就不那么性感了。
有时候我觉得,林园投医药更像在玩消消乐。他把糖尿病、心脏病、老年痴呆这些赛道摆成矩阵,哪个出现政策利好或技术突破就点一下。但核心逻辑始终没变——只投那些老年人宁愿省下养老金也要自费购买的产品。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个事。上周带我爹去医院开降压药,老爷子非要自费换某种进口药,理由是”隔壁老张吃了都说好”。你看,这种消费决策根本不需要看PE估值。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要不要跟投林园的医药股,我大概会建议他先去社区医院门口数数轮椅数量。毕竟在老龄化这片沃土上,种什么庄稼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确认自己真的站在农田里而不是人造草坪上。
(注:本文提及投资观点仅为个人思考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