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喝咖啡时,他兴奋地告诉我刚把全部积蓄投进某家热门科技基金。”年化20%起步,经理是华尔街回来的!”他眼中闪烁的光让我想起2008年在雷曼兄弟楼下看到的那些抱着纸箱的人——同样的炽热,只不过方向相反。
投资公司最吊诡的风险,恰恰藏在它最引以为傲的”专业主义”外衣之下。我们总假设那些穿着定制西装、盯着六块屏幕的家伙比普通人更理性,但真实情况可能是:他们只是用更复杂的工具重复着人类最古老的贪婪。我记得在某家私募实习时,风控模型永远跑不过CEO一句”我觉得这个赛道能翻倍”——那些耗费百万美元搭建的算法,最终不过是给直觉披上了科学的外衣。
流动性风险这个词听起来很技术流对吧?但去年亲眼见证的某地产基金爆雷事件让我意识到,这本质上是个心理学问题。当第一个投资者要求赎回时,就像夜店里有人突然喊”警察来了”,明明消防通道足够所有人撤离,但恐慌本身会成为最大的踩踏源。那些写在募资书最后一页的赎回限制条款,在人性面前薄得像张餐巾纸。
更讽刺的是监管创造的虚假安全感。SEC报告?第三方审计?这些制度设计的前提是人都遵守规则,但金融史本质上是一部寻找规则漏洞的创意史。就像某对冲基金合伙人醉后说的:”合规部是成本中心,交易部是利润中心,你说听谁的?”当惩罚金额小于违规收益时,监管反而成了风险计算的变量而非约束。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认知折叠风险——把复杂系统简化为几个漂亮指标的习惯。夏普比率、阿尔法收益、最大回撤…这些数字魔术般地把多维不确定性压扁成二维图表,就像用体重和身高来定义一个人的全部价值。我见过太多基金经理对着回测数据自我催眠,却忘记所有模型都建立在”过去能预测未来”这个致命假设上。
或许真正的风险不在于市场波动或政策变化,而在于我们集体编织的叙事牢笼。当整个行业都在用”颠覆式创新””范式转移”这类宏大词汇时,本质上是在构建拒绝证伪的信仰体系。还记得Theranos吗?那些顶级基金争相砸钱时,真的没人注意到伊丽莎白·霍姆斯的嗓音在提到技术细节时会升高半个音阶吗?
现在每当看到”稳健收益””风险可控”这类词,我反而会条件反射地紧张。真正的风险管控或许应该从承认人类永远会低估黑天鹅开始——就像我们知道飓风每年都会登陆,但永远觉得今年不会砸中自家屋顶。投资公司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复杂的模型,而是每个交易员桌上放面镜子,在按下买入键前先看看自己瞳孔是否异常放大。
(后记:那位All in的朋友上周开始咨询债务重组了,而当年雷曼的某位高管正在迈阿密海滩做天使投资人——看,风险从来不会消失,它只是换了件马甲重新分配)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