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收盘前,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一片惨绿,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一位基金经理。当时他抿着冰美式,半开玩笑地说:”银行股就像婚姻——稳定但缺乏激情,只有在危机来临时,你才会发现它有多脆弱。”没想到这句玩笑话,如今竟带着几分预言的味道。
说真的,这次下跌让我感到一种奇怪的似曾相识。不是2008年那种山崩地裂的恐慌,更像是2013年”钱荒”时的那种困惑——明明基本面看起来还行,为什么市场突然就翻脸了?我翻看着各家银行的财报,净息差确实在收窄,但还不至于让股价跌成这样。也许,市场在担心的根本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某种更深层的东西。
最让我睡不着觉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当所有人都开始怀疑银行的赚钱能力时,我们到底在怀疑什么?是怀疑风控模型算不出房地产下行的概率?还是怀疑那些穿着西装革履的银行家们,其实和我们一样在摸着石头过河?我记得父亲总说”银行是经济的压舱石”,可现在这块石头自己都在摇晃。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昨天某股份制银行开投资者电话会,CFO反复强调”资产质量可控”。但当我听到他说第三季度处置了某笔20亿的烂账时,突然意识到——银行就像个永远在补漏的船长,一边往外舀水,一边告诉乘客船很安全。这种诡异的矛盾,或许正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下跌说不定是件好事。它逼着我们重新思考银行业的本质:当存贷利差这个传统引擎开始失速,当互联网金融抢走最优质的客户,银行到底该靠什么赚钱?我注意到有些聪明的机构已经在布局投行化和财富管理转型的银行,这种分化可能才刚刚开始。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个反直觉的观点:也许银行股本来就不该是稳健的代名词。看看国际投行们的股价走势,动辄30%的波动率才是常态。A股的银行股享受了太久的”政策溢价”,现在不过是回归本来面目。这种价值重估的过程确实痛苦,但长远看未必是坏事。
最后说个带点个人情绪的判断:我认为这次下跌过度反应了悲观预期。没错,经济转型期银行注定要承压,但要说中国的银行体系会出大问题,我是不信的。毕竟,经历过包商银行事件后,整个系统的抗压能力已经提升了好几个量级。现在需要的,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虽然这话在暴跌时说,显得特别没有说服力。
(写完这些,我又看了眼收盘价,决定再去泡杯浓茶。投资这件事,有时候需要的不是聪明,而是能扛住波动的钝感力。至少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