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偶遇了一位老同行。这位曾经在2015年股灾中损失惨重的私募经理,正盯着手机屏幕上的K线图,嘴角挂着似笑非笑的弧度。”又降息了,”他头也不抬地说,”你猜这次韭菜们能狂欢多久?”
这话说得刻薄,却让我愣了片刻。是啊,每当央行宣布降息,财经媒体总是一片欢呼雀跃,仿佛打开了财富自由的密码锁。但作为一个在股市里交过不少学费的老股民,我越来越觉得这件事透着某种诡异的黑色幽默。
流动性盛宴与预期透支的悖论
理论上,降息确实该是股市的强心针。更便宜的资金成本,更宽松的流动性环境——这简直是为风险资产量身定制的派对请柬。但问题在于,中国的股市参与者似乎患上了一种”政策依赖症”。每次降息消息公布前,就有一大批资金提前布局,把预期吃得干干净净。等到政策真正落地时,反而成了利好出尽的卖点。
我记得2020年那轮降息周期,某个周二下午央行突然宣布下调MLF利率。当时我正在参加一个投资沙龙,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手机提示音。有趣的是,超过半数的参会者早就提前加仓了券商股和地产股。”早知道会降息,”坐在我旁边的90后基金经理轻描淡写地说,”我们上周就建完仓了。”结果第二天大盘高开低走,完美演绎了”买预期卖事实”的剧本。
结构性问题不是货币政策能解决的
更让我担忧的是,很多人把降息当成了万能灵药,却故意忽视了中国股市的根本症结。我们的市场缺的真是那几十个基点的利率吗?还是说我们更缺的是真正有成长性的优质资产、更健康的投融资生态、更有耐心的长期资本?
有个现象特别值得玩味:每次降息后,涨得最猛的往往是那些高负债、低效益的僵尸企业。它们就像久旱逢甘霖的枯草,靠着廉价信贷续命,反而挤占了本该流向新兴产业的资源。这让我想起老家那个总靠政府补贴活着的化肥厂——降息对它们来说是救命稻草,但对经济转型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资源错配?
散户的狂欢与机构的冷静
最讽刺的莫过于市场参与者的反应差异。每次降息消息公布后,散户论坛里总是弥漫着一种过节般的氛围,仿佛捡到了天上掉下的红包。但你看机构投资者的研报,措辞永远谨慎得让人窒息:”短期提振但效果有限”、”关注后续政策组合拳”、”建议优选个股”…
这种认知鸿沟让我想起2018年的经历。当时我在某券商营业部碰到个退休大爷,他把养老钱全押在了一只基本面堪忧的题材股上,理由仅仅是”降息了牛市要来了”。后来那股票跌去七成,大爷再也没出现在营业部。货币政策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这个道理很多人宁愿不信。
当降息遇上资产荒
现在最棘手的问题或许是:就算降息真能释放出流动性,这些钱该往哪里去?房地产告别黄金时代,信托刚兑早已打破,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走低…资产荒背景下,股市看似是个不错的去处,但仔细想想,我们的市场真的准备好承接这些资金了吗?
我有个做家族办公室的朋友说得一针见血:”现在不是钱找不到出路,是好资产找不到。降息之后,我们反而更焦虑了——既要规避估值泡沫,又要防止踏空行情,这种走钢丝的滋味比资金紧张时还难受。”
尾声:政策工具的双刃剑
深夜复盘时,我常想起那位私募老友的调侃。或许他说的不对,降息确实能在短期内提振市场信心;但他说的又很对,如果我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货币政策上,而忽视更深层的改革,那股市终究只会是政策市轮回里的赌场。
下次降息时,也许我们该少些狂欢,多些冷静。就像喝咖啡不能靠猛加糖来提神,资本市场的健康终究要靠实体经济的真本事。否则,再多的流动性盛宴,最后可能只剩下一地鸡毛和又一批等待解套的韭菜。
(写完这篇文章时,窗外正好传来洒水车的音乐声。莫名觉得这场景很应景——政策利好就像这洒水车,能暂时清洁路面,但要想根本改善环境,还得靠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