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外滩时,我站在和平饭店门口等一位做风投的朋友。黄浦江的风裹挟着潮湿的金钱气息扑面而来,对岸陆家嘴的摩天楼群在暮色中像极了竖立的金条。朋友迟到了半小时,见面第一句话是:”刚开完投决会,又毙掉了一个估值虚高的AI项目。”
这就是上海投资圈的日常——高效、冷静、甚至有些残酷。但有趣的是,在这座被资本齿轮精密咬合的城市里,我反而越来越常思考一个看似幼稚的问题:当”上海”和”投资发展”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时,究竟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会把这类公司想象成西装革履的精英在玻璃幕墙后敲击键盘的数字游戏。但据我观察,真正扎根上海的投资机构,骨子里都带着这座城市特有的”石库门哲学”——门面可以欧式新潮,内里却始终保持着精打细算的弄堂智慧。就像我认识的一位管理50亿基金的老上海,至今保留着用铅笔在报纸边角演算投资回报率的习惯。
去年参与某家本土投资机构的复盘会时,我被一个现象触动:他们在评估项目时,总会多问一句”这个技术能不能让静安区的面包店省电?”。这种看似不专业的”地域关怀”,后来被证明规避了三起打着”颠覆传统”旗号的伪创新项目——真正的价值创新,从来不是悬在云端的概念,而是要能融入城市毛细血管的实在改变。
与深圳投资圈热衷追逐”独角兽”的狂热不同,上海的投资人更擅长在成熟赛道里做”微创手术”。我称之为”梧桐树投资逻辑”——不追求一夜参天,而是像法国梧桐那样,既保持向上生长的野心,又懂得用斑驳树荫与城市共生。这种特质使得上海在硬科技、消费升级等需要长期孵化的领域,反而构建起了独特的护城河。
但危机也正在暗涌。最近参加陆家嘴某场路演时,听到太多创业者机械重复着”元宇宙””Web3.0″的时髦词汇,像极了二十年前互联网泡沫时期的话术翻版。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投资机构开始用算法模型完全替代尽调——这让我想起南京西路那家被机器推荐系统投了三轮的网红奶茶店,上周悄然贴出了转让告示。
或许我们应该重读子夜里吴荪甫的故事。九十年前茅盾就写过,黄浦江的浪头既能托起巨轮也能吞噬舢板。今天的投资人们需要警惕的是,当大数据屏上的K线图闪烁得越来越快时,是否还记得外白渡桥钢铆钉的触感?那种属于实体经济的、带着金属冷感的真实温度。
离开外滩时,我朋友突然指着对岸的霓虹灯说:”你看这些光鲜的LED屏幕,其实都是靠地下室里老旧的配电箱支撑的。”这句话莫名成了当晚最精彩的投资箴言——所有伟大的投资叙事,终究要回到最基础的物理接线逻辑。而上海的投资密码,或许就藏在如何既仰望霓虹又敬畏配电箱的辩证法则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