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是蛋糕店?
每次看到大学生创业计划书里出现“蛋糕店”三个字,我总忍不住想笑——不是嘲笑,而是一种微妙的共鸣。去年帮学妹改她的创业PPT时,她信誓旦旦地说:“现在年轻人谁不爱甜品?市场调研显示……” 然后PPT里塞满了“消费升级”“Z世代偏好”“社交属性”之类的关键词。
但现实是,大学城附近的蛋糕店倒闭速度比期末考试挂科还快。
为什么大家总爱选蛋糕店?因为它看起来“门槛低”——不需要复杂技术,原料易采购,还能蹭“精致生活”的热度。但问题恰恰出在这儿:“看起来简单”的生意,往往最考验细节。
2. 大学生创业的“甜蜜陷阱”
(1)PPT很美,现实很骨感
创业计划书里的蛋糕店,永远是“日式极风+ins网红款+定制化服务”,但实际操作呢?
– 供应链问题:你打算用动物奶油还是植物奶油?前者成本高、易化,后者口感差但稳定。
– 客单价困境:大学生愿意花30块买一杯奶茶,但可能嫌25块的切块蛋糕太贵。
– 竞争同质化:隔壁宿舍的小红也在做私房蛋糕,她妈妈是烘焙师,你呢?
我曾见过一个创业团队,PPT里写着“差异化战略”,结果产品图直接扒了某网红店的款式——这哪是差异化,这是“同质化犯罪”。
(2)情怀不能当饭吃
很多大学生创业喜欢打“情怀牌”:“我们不只是卖蛋糕,更是传递幸福!”
但消费者真的在乎你的“幸福理念”吗?
除非你的蛋糕能让人吃了自动分泌多巴胺,否则,口感、价格、便利性才是硬道理。情怀可以加分,但不能救命。
3. 如果非要开蛋糕店,怎么活下来?
(1)别做“大而全”,试试“小而狠”
与其在PPT里画大饼(比如“三年连锁全国”),不如先搞定一个细分市场:
– 考试周限定款:期末熬夜复习的学生需要糖分,推出“挂科退钱蛋糕”(当然不退钱,但噱头要有)。
– 社团活动定制:辩论队、电竞社、街舞社……每个群体都有专属梗,做成蛋糕就是社交货币。
– “情绪蛋糕”:比如“分手快乐黑巧克力款”“保研成功彩虹款”,让蛋糕成为情感载体。
(2)用“非烘焙”思维做烘焙
蛋糕店的竞争对手不一定是其他蛋糕店,可能是奶茶店、零食铺,甚至健身房(毕竟有人一边吃蛋糕一边愧疚)。
所以,你的营销策略可以更野:
– “蛋糕+社交”:买蛋糕送桌游券,把店面变成线下社交据点。
– “反向营销”:推出“罪恶感套餐”——“吃一块胖三斤,但快乐无价”。
– “快闪模式”:不在固定店面耗租金,而是和咖啡馆、书店合作,做限时联名款。
4. 最后一句大实话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优势不是资金、不是经验,而是试错成本低。蛋糕店倒闭了又怎样?至少你学会了怎么和供应商砍价、怎么在朋友圈卖货、怎么在PPT里把亏损写成“战略性调整”。
所以,如果你的创业计划书里还写着“预计月入10万”,不如先改成——“预计前三个月会亏,但能学到以下10个教训……”
毕竟,创业的真谛不是PPT有多美,而是你能否在现实里,把“蛋糕”真正卖出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