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张喝酒,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说最近靠理财赚了辆特斯拉。我盯着他掉了漆的华为手机壳看了三秒,突然觉得“理财”这词儿比夜市里十块钱三双的袜子还魔幻。
说实话,我到现在都记得第一次被理财暴击的场景。2015年牛市那会儿,楼下煎饼摊的大妈都能用K线图分析葱花该撒多少。当时我刚工作,把三个月工资扔进某只“绝对稳赚”的创业板股票——结果你们猜怎么着?那支股票现在还在替我守护A股3000点防线呢。
很多人把理财吹成阿拉丁神灯,擦一擦就能实现财富自由。但依我看,当代理财更像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白领们捧着星巴克研究基金净值,大爷大妈在银行柜台前为0.05%的利率差争得面红耳赤,直播间的“大师”们拿着P出来的收益图收割焦虑。最荒诞的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睡后收入”,结果天天熬夜看盘反而猝死了睡眠。
我渐渐发现理财的本质根本不是计算器上的数字游戏。去年在青海湖遇到个放牧的藏族大叔,他摸着牦牛肚子跟我说:“草好的时候多存点干草,雪大的时候舍得喂储备,牲畜自然肥壮。”——这大概是我听过最朴素的资产配置课。现代人总想着用区块链对冲通胀,却忘了老祖宗“晴带雨伞饱存粮”的智慧。
有意思的是,越沉迷“理财技巧”的人往往越穷。我有个前同事能同时操作8个套利账户,但至今租住在隔断房;而我姑妈二十年如一日定投指数基金,去年悄无声息在昆明买了套养老房。有时候所谓理财圣经,可能还不如菜市场大妈“时令菜便宜就多买点腌起来”的经济学。
现在我看理财倒像种禅修。你得接受年化5%的收益抵不过一次火锅消费的残酷,要笑着看APP里绿油油的持仓像被撒了菠菜汁,还得在全世界鼓吹“杠杆暴富”时死死捂紧钱包。真正修炼成的不是账户数字,而是看到同事晒盈利截图时,能淡定啃完手里韭菜盒子的那股劲儿。
或许理财最讽刺的真相在于:当我们忙着计算复利时,真正被复利的是焦虑感。那些半夜三点刷美股行情的人,可能还没楼下凌晨出摊的豆浆夫妇积累的财富多。
(写完看了眼基金账户,得,今天又够买二十个韭菜盒子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