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建设银行,被橱窗里金光闪闪的投资金条吸引住了。说实话,第一反应是困惑——银行不是存钱取钱的地方吗?什么时候成了金铺了?
柜台前站着位穿工装的大叔,手里攥着存折犹豫不决。”这金条比金店每克便宜八块呢,”他嘀咕着,”可银行卖金条总感觉怪怪的…”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菜市场,那个坚持只收现金的卖菜大爷——”纸币揣兜里才踏实”,他当时这么说着,把二维码牌子塞到菜筐底下。
建行的金价牌挂得比利率表还醒目。我凑近看了半天,发现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的报价永远比国际金价高那么一撮撮,但又比周大福们低一截。这种微妙的定价策略——像极了菜市场里那个总比别家便宜五毛钱,但秤盘底下偷偷贴磁铁的鱼贩。
最让我愣住的是购买流程。本以为买金条得像取大额现金似的层层审批,结果大堂经理笑眯眯地说:”扫码就行,支付宝也收。”当时恍惚觉得不是在银行,而是在711买巧克力棒。隔壁窗口正在办房贷的大姐听说能扫码买黄金,突然转头问:”那能用金条抵月供不?”
其实细想挺魔幻的。以前人说”乱世藏金”,现在扫码就能囤避险资产。上周三金价跌的时候,我亲眼见个穿外卖制服的小哥,边等派单边在手机银行里买了5克金条——这场景比任何经济学教科书都鲜活。
银行经理私下跟我说个秘密:金条卖得最好的时候,往往是理财产品收益率跌破3%的那几天。老百姓用脚投票的方式真朴素——既然钱生钱的速度跑不过通胀,不如换成能攥手里的实物。这种心态,像极了我妈总把定期存款单藏在不同的袜子里。
不过话说回来,在银行买金条终究是场行为艺术。你真会抱着建行包装盒去金店验货吗?还是说某天真的砸开金条取金子?我认识个买了200克的老兄,最后发现最实用的功能是镇纸——”压合同比法务部公章还好使”,他苦笑着给我看抽屉里那根原封未动的金条。
黄昏时分的建行大厅总有奇观:西装革履的财富经理在给大妈讲解K线图,而大妈只管反复问:”所以这金条放微波炉里不会化对吧?”
或许我们从来要的就不是黄金本身,而是某种触手可及的安全感。就像小时候集干脆面水浒卡,明明知道不能吃不能喝,但攒够108张时的满足感,比后来买任何理财产品都真切。
离开银行时,电子屏正滚动着”积存金0.1克起购”的广告。突然觉得,这个时代最温柔的慈悲,就是把曾经王谢堂前燕的黄金,拆成了外卖小哥都能按克买的精神安慰剂。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