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晃着威士忌杯突然问我:“你说现在这些年轻人,为什么总觉得把钱扔进富达这种巨头就万事大吉了?”冰块撞得叮当响,像在给这个问题打节拍。
我去年差点买了富达的明星科技基金——要不是发现他们重仓的特斯拉持仓成本和我的追高被套点位惊人相似。你看,这就是大机构的魔法:用专业团队的名义,干着和散户差不多的追涨杀跌,只不过他们的交易单后面多几个零。
有意思的是,富达一边在ESG基金里剔除石油股,转身就在能源对冲部门大举做多天然气。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投资哲学,倒像极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白天在星巴克用环保杯喝燕麦拿铁,晚上偷偷点烧烤外卖用掉三双一次性筷子。
我认识个90后基金经理,在富达干了三年就辞职了。有次撸串时他说,公司风控系统严格到连调仓0.5%都要过五道审批,“就像带着镣铐跳踢踏舞”。但客户就吃这套——越是繁琐的流程,越让人觉得资金安全。人类对安全感的执念,有时候比追求收益更疯狂。
现在短视频平台那些理财博主,说起富达就跟提到自己母校似的带着莫名自豪。但仔细想想,他们推崇的定投策略,本质上和奶奶往炕头铁罐里塞退休金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包装盒从“红双喜”香烟铁罐换成了APP里跳动的K线图。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个数据:富达规模最大的标普500指数基金,年化管理费够给全波士顿的流浪汉每天买两杯星巴克。而真正可怕的不是这个数字,是所有人对此的麻木——我们心甘情愿为“省心”支付溢价,就像在爱情里用转账记录代替陪伴。
或许基金行业的终极悖论就在于:当资产管理规模突破万亿时,他们管理的早已不是资金,而是人类对不确定性的集体焦虑。下次当你看到富达的广告里微笑的理财师,不妨想想——他们卖的不是年化收益,是夜里能睡着的安心觉。
(放下酒杯时老王嘟囔了句:“知道为什么华尔街之狼里没出现富达吗?因为正规军的无聊故事,永远比不上野路子的血腥刺激”)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