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冷不丁问我:”你说现在这些理财App,到底哪家强?” 我抿了口酒,想起自己三年前在支付宝买的第一只新能源基金——那时候连PE是啥都不知道,光看首页推荐收益率15%就冲了进去,结果半年跌了20%。现在回想起来,问题压根不在选哪个平台,而是我们总指望找个”神器”来弥补认知漏洞。
说实话,现在头部平台的功能早就同质化了。天天基金的数据全得像百科全书,蚂蚁财富的界面友好得连我妈都会用,且慢的投教内容确实能让人少走弯路——但这些真的是决定因素吗?我去年做过一个实验,同时在三个平台各投5万买同一只沪深300指数基金,一年下来收益率差异不到0.3%。真正拉开差距的,是我在且慢上养成了定期复盘的习惯,而这个习惯是因为被他们的投资心理学专栏戳中过痛点。
有个反直觉的发现:那些功能最花哨的App,反而最容易让人亏钱。某券商App搞过什么”AI智能选基”,根据我的购物车推荐消费主题基金,结果推荐的某文体娱乐基金今年跌了30%——后来才发现他们的算法团队里连个正经基金经理都没有。这就像给新手发把瑞士军刀,看起来万能,实际上连切菜都容易割到手。
现在我最怕遇到两类人:一类是捧着”权威榜单”来问该买哪个的同事,另一类是把交易记录当游戏成就晒朋友圈的95后。前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后者则沉浸在频繁操作的快感里。上次看到隔壁工位小伙单月交易17次基金,手续费都快赶上收益了,还得意地说自己”抓住了波段”——其实哪个正经基金经理会天天调仓啊?
真正的好平台应该像个严格的健身教练。比如且慢的”四笔钱”框架强行让我把生活费隔离开,天天基金的深度研报逼着我学习看持仓结构,就连招行App的理财经理每次电话都要唠叨半小时风险匹配。这种”反人性”的设计才是真价值,毕竟投资本来就是反人性的修行。
最近让我惊喜的倒是雪球这类社区型平台。虽然鱼龙混杂,但能看到真金白银的实盘操作——某私募大佬去年在专栏里详细拆解过为什么清仓白酒股,比任何付费研报都来得透彻。当然要带着滤网看,就像逛菜市场得会挑新鲜蔬菜一样。
如果你非要我推荐,我会说:先卸载那些弹窗推”爆款基金”的App,然后找个能锁定期限的平台(比如且慢的”长赢计划”),最后把图标藏在手机文件夹第三页——最好的投资工具,是那个让你想不起来频繁打开的。
(后记:老王听完我的唠叨又要了杯威士忌:”所以你是说,选App不如选自己?” 这话听起来像鸡汤,但确实是赔了两年工资才喝明白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