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品牌策划的朋友喝酒,他半醉着说现在最赚钱的生意是给理财产品起名。”比写方案轻松多了,反正韭菜就爱吃这套诗意。”他掰着手指头数:凡是带”鑫”字的规模都能破亿,掺点”智享””臻选”就能溢价30%,要是再加个”全球配置”,那些中年客户连合同都不看就签字的模样活像在超市抢打折鸡蛋。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陪姑妈去银行办业务,穿着制服的小姑娘捧着iPad给她演示”悦享夕阳红特别版”,年化4.8%的收益率让老人家当场把养老钱全掏了出来。后来爆雷时我们才发现,所谓”特别版”不过是把普通非标资产包套了个橙色界面——金融业的色彩心理学简直比4A公司还刁钻。
有些产品名直白得令人发笑。某券商推的”绝对收益一号”最后亏了23%,朋友圈里有人调侃:”绝对负收益也是绝对收益嘛”。更绝的是某些私募,把道德经里”上善若水”抠出来当产品名,路演时基金经理穿着中式长衫焚香抚琴,结果净值跌得比瀑布还壮观。投资人维权群里有人怒骂:”早知道该选’厚德载物’,至少能多扛几个跌停板”。
最魔幻的当属结构性存款的命名逻辑。某股份制银行的”珠穆朗玛巅峰联动系列”,底层资产其实是挂钩中证500的雪球产品。客户经理当时吹得天花乱坠:”您看这个名字,登顶永不败!”后来敲入那天,投资者苦笑着说:”确实登顶了,不过是坠崖式登顶。”
当然也有老实人。某民营银行推过一款叫”三年定期存款2023版”的产品,规模还不到带”元宇宙”概念产品的零头。他们的客户经理跟我抱怨:”现在不说’智慧云生态’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我们老板非要坚持说人话。”
有意思的是,产品名越来越长似乎成了行业潜规则。去年某爆款全名叫”启明星辰智远全球科技先锋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FOF中港互认特别份额”,打印在合同上足足占了五行。我怀疑这本质是种催眠术——当客户被冗长名号绕晕时,管理费已经收到2030年了。
最近监管要求祛除浮夸命名后,行业又开始玩谐音梗。”佰年安”、”稳赢鑫”这类名字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某信托经理私下说:”总不能直接叫’保本保息’吧?用方言念差不多意思就行。”这种打擦边球的智慧,大概能写进当代金融修辞学教材。
说到底,理财产品命名本质是场认知战。用”量子”对抗通胀,拿”区块链”对冲风险,让”碳中和”掩盖期限错配——当金融工程开始批量生产文学隐喻,或许我们该重温巴菲特那句老话:”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