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半,老王的小吃车已经在批发市场门口排起了队。他裹紧棉大衣,呵出的白气在寒夜里格外清晰。”创业当老板”的豪言壮语此刻被冻成了冰碴子,黏在发僵的嘴角——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被城管追着跑了。
一、流动的乌托邦
每个选择小吃车创业的人,心里都住着个叛徒。我们厌倦了格子间里钉死的KPI,厌恶外卖平台25%的抽成,更痛恨房东每月准时报到的催租短信。小吃车像匹脱缰的野马,载着我们奔向”自己做主”的幻觉。
我认识的老李就是典型。他原先是某连锁餐厅的厨师长,辞职时把厨师帽摔在经理桌上:”老子受够你们这些吸血鬼了!”三个月后,我在城中村巷口看见他。他的麻辣烫小车卡在两家店铺中间,左边要交”卫生管理费”,右边要付”位置占用金”。那顶曾经摔得潇洒的厨师帽,现在沾满了辣椒油,在寒风中一颤一颤。
二、钢板上跳舞
小吃车的浪漫经不起早市电子秤的检验。你以为是在经营美食?不,你其实是个移动的数学题。每天要解三道方程式:如何在1.2平米的台面上塞下30种配料?怎么让8块钱的煎饼里同时出现薄脆、鸡蛋和利润?为什么城管总在你刚支起遮阳伞时出现?
我表妹的奶茶车死得很哲学。她精心设计的ins风菜单,最终败给小学门口的色素冰棍。”那些孩子根本分不清阿萨姆和锡兰,”她苦笑着把定制贴纸撕下来,”他们只认识会发光的荧光绿。”
三、自由的价签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逃离了写字楼的牢笼,却钻进了更精密的囚笼。小吃车创业者往往要同时登陆:美团、饿了么、抖音团购、社区团购…我们的车轮永远陷在平台的算法泥潭里。那个说要”只做给懂的人吃”的烘焙师阿Ken,现在每天在朋友圈发第8条”今日特价9.9″。
但总有魔幻时刻。上周深夜,我看见老王的小车被大学生们围着。他颠勺时溅起的火星,和年轻人手机屏幕的光混在一起,像某种神秘的仪式。有个女孩突然说:”大叔,你做的炒粉有我爸的味道。”老王的手顿了一下,多给她加了半勺酸豆角。
或许这就是我们坚持的理由——在扫码支付的间隙,偶尔能捡到一点像”人味”的东西。虽然明天早上,我们又得推着这个铁皮箱子,继续和全世界打游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