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突然问我:”你说,现在最好的理财方式到底是什么??
说实话,我当时差点把嘴里的咖啡喷出来。这问题就像问”如何获得幸福”一样,答案永远取决于你是谁、在哪儿、想要什么。但看着他那副期待万能公式的表情,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对待理财的态度,某种程度上已经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焦虑。
我记得五年前刚工作那会儿,理财博主们还在教人怎么薅信用卡羊毛、怎么用杠杆炒房。当时有个同事,靠着三成首付在郊区买了套loft,每天通勤四小时,却总在茶水间炫耀自己”资产配置”的眼光。去年听说他把房子亏本卖了——算上利息和装修,白给银行打了五年工。
这件事让我想明白一个残酷的道理:大多数人追求的从来不是”最好”的理财方式,而是”最不费脑又能暴富”的捷径。但真正的理财,恰恰是反人性的。它要求你承认自己会犯错,承认市场永远比人聪明,承认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稳赚不赔的买卖。
就拿现在最火的指数基金定投来说吧。理论上这确实是最适合普通人的方式,但你真的能忍受连续半年浮亏20%还不割肉吗?我认识个做自媒体的姑娘,去年信誓旦旦说要定投十年,结果上个月白酒板块跌了8%,她半夜给我发语音带着哭腔问要不要止损。
所以现在谁问我理财建议,我反而会先劝对方去买本心理学导论。毕竟决定最终收益的,从来不是某个神秘代码或者玄学策略,而是你能否在暴跌时忍住恐惧不去踩踏式抛售,能否在暴涨时克制住”All in”的冲动。这话听着像鸡汤,但你去看看历次股灾爆仓的案例,哪个不是败给了情绪?
当然也有例外。我认识个九五后程序员,把量化交易玩成了行为艺术——写了个脚本监控女朋友的购物车,每当她往里面加奢侈品,就自动做空消费板块。去年光靠这个奇葩策略居然跑赢了90%的基金经理。但这恰恰印证了我的观点:最好的理财方式,永远是量身定制的、带着个人印记的生存智慧。
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楼下便利店老板。疫情三年间,当所有人都在研究REITs和NFT时,他默默把隔壁倒闭的奶茶店盘下来改成了社区团购自提点。现在光是代收快递的副业,月流水都比我的年薪高。有次我问他投资秘诀,这个河南汉子挠着头说:”啥理财不理财的,就是街坊邻居需要啥,俺就试着弄点啥。”
或许我们早就该推翻对”理财”的刻板想象了。它未必是盯着K线图熬夜到凌晨,未必是要搞懂区块链和量子计算,可能只是像那个便利店老板一样,把目光从闪烁的屏幕移开,去看看真实世界里正在发生什么。当所有人都在追逐风口的时候,弯腰捡起地上金子的机会反而更大。
所以现在要是再有人问我那个问题,我大概会笑着反问:”你觉得,对自己而言最不痛苦的存钱方式是什么?”毕竟理财的终极目标不是数字膨胀,而是让你在半夜醒来时,能摸到手机看看账户余额,然后翻个身继续安心睡去。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辜负认真生活的人——无论是以哪种方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