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最初接触A股的时候,以为找到了财富自由的捷径。那是2015年夏天,我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听着邻座两个穿着考究的男士高谈阔论“国家牛市”、“改革红利”。他们的自信让我这个刚入市的小白热血沸腾——结果呢?三个月后,我的本金缩水了40%,而那两位“专家”早已不见踪影。
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中国股市的真正规律,或许根本不在K线图里,而在我们的集体心理中。
我们总喜欢把股市想象成一个理性的机器,用PE、PB、ROE这些指标来解剖它。但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A股更像是个情绪化的艺术家,它的画笔不是数据,而是千万投资者的恐惧与贪婪。2015年的熔断机制出台那天,我清楚地记得交易软件上不断跳动的数字——那不是资本的流动,根本就是群体恐慌的心电图。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A股投资者对政策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对企业基本面的关注。一家公司财报再好,遇上监管风声,股价照样跌得鼻青脸肿。这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的大妈——她们可能说不清什么是货币政策,但听到“国家队入场”的消息时,买起股票比买菜还果断。你说这是非理性?我倒觉得这是一种扎根于特殊土壤的生存智慧。
最近注册制改革推进时,我发现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欢呼市场化,另一方面又暗中期盼着“政策底”的出现。这种矛盾心理就像我们既想要婚姻自由,又期待父母包办个靠谱对象一样。或许在中国特色的市场里,完全脱离政策预期的“自由”反而让人不安?
有时候深夜复盘,我会突发奇想:A股的涨跌节奏其实特别像川剧变脸。主板蓝筹是那张金光闪闪的正脸,科创板的波动是俏皮的丑角脸,而ST股根本就是面具背后的真实表情——知道它在演戏,但还是忍不住想赌一把卸妆后的真容。
说到这不得不提那个魔幻的“茅台现象”。当白酒股成为避险资产时,我的基金经理朋友苦笑着说:“这市场上理性人假设早就破产了,我们现在都是行为金融学的信徒。”他的话让我恍惚觉得,巴菲特来了A股,可能也得先去城隍庙拜一拜。
当然我并不是说技术分析完全无用。只是那些金叉死叉、波浪理论,在遇到某份突然发布的《指导意见》时,经常脆弱得像阳光下的冰雕。去年我尝试用量化模型做波段交易,结果发现最大的超额收益居然来自对新闻联播关键词的抓取——这算不算另类的“政策套利”?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发现:A股的羊群效应正在进化。以前是大户带头散户跟风,现在变成了算法驱动下的集体舞蹈。当不同机构的智能投顾都采用相似策略时,那些漂亮的曲线背后,到底是人工智能还是人工集体智能?
站在2023年的这个秋天,我看着创业板起伏的曲线,突然觉得它像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喻——每个人都渴望快速到达财富彼岸,却不得不在这条充满不确定性的河流上学习航行。或许真正的规律就是没有永恒规律,唯一的确定性,是我们永远要面对自己的贪婪与恐惧。
所以现在有人问我炒股秘诀时,我都会建议他先去读读《乌合之众》,再研究《梦溪笔谈》——中国市场需要的不是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者,而是能读懂集体心理的社会观察家。毕竟在这个市场上,k线图终会模糊,但人性永远新鲜。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