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京都的一条无名小巷里,我彻底迷路了。手机没电,纸质地图被雨水打湿,却意外撞见一家三代人经营了六十年的茶寮。老奶奶用我勉强能听懂的关西腔说:”年轻人,Google地图找不到的地方,才是京都的灵魂所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可能正在丧失旅行的本质。
一、行业痛点:当旅游变成流水线作业
现在的旅游市场像个精神分裂患者。一方面OTA平台用算法把旅行打包成”网红景点+打卡动线+标准滤镜”的工业套餐;另一方面,小众旅行博主又在贩卖过度浪漫化的”说走就走”。两种极端中间,恰恰是大多数真实旅行者的困境——既厌倦了旅行社的流水线操作,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专业知识策划深度游。
我调查过327名25-40岁的上班族,68%的人表示”上次旅行最深刻的记忆都发生在计划外时刻”,但仍有92%的人会提前做好详尽攻略。这种认知与行为的割裂很有意思,就像我们都知道快餐不健康却依然选择它——当代旅游市场缺少的,正是兼顾确定性与意外性的”健康套餐”。
二、产品设计:制造”可控的惊喜”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种子行程”:提供目的地的基础框架(住宿、交通、安全节点),但在每天预留2-3个”空白时段”。这些时段会有三种触发机制:
1. 文化盲盒:根据用户前期问卷的兴趣标签(比如”昭和怀旧”或”工业美学”),推荐3个非网红地点,但只透露模糊线索(”某条运河边的老唱片店”)
2. 本地人骰子:与200+在地达人合作,开发类似桌游的互动卡片,随机匹配特色体验(”跟鱼市老板学挑金枪鱼”)
3. 意外保险:专门设置”迷路基金”,为因意外发现的惊喜而改变原定行程的客户报销额外交通费
测试阶段有个典型案例:上海的程序员王先生本来计划按部就班逛大阪,结果通过”匠人骰子”结识了做唐纸的老匠人,临时取消了半天行程学做和纸灯笼。后来他告诉我:”那个下午手指被纸割破的痛感,比通天阁的夜景记得更清楚。”
三、盈利模式的悖论
这里有个反直觉的发现:越强调”不可复制性”,商业价值反而越可持续。我们采用会员制年费+单次服务费的模式,但设计了三重博弈:
1. 遗忘奖励:如果用户返程后提交的”最难忘瞬间”不在我们提供的种子清单里,返还部分费用
2. 故事众筹:深度体验者可选择将经历制作成音频故事,其他会员付费收听收入的40%归体验者
3. 漏洞营销:故意在APP里设置一些需要本地知识才能发现的隐藏功能(比如长按地图某处3秒解锁神秘店铺)
这种设计本质上是在售卖”故事开采权”。数据显示,我们的用户复购率比传统旅行社高217%,但更关键的是NPS(净推荐值)达到惊人的72——说明人们愿意为能产生谈资的旅行支付溢价。
四、冷启动的非常规打法
初期我们避开了烧钱获客的陷阱,而是策划了”城市探微”系列活动:
– 在北上广深的地铁站设置”假旅行社”摊位,工作人员会故意推荐最俗套的行程
– 当路人露出失望表情时,再揭示这是社会实验,邀请他们尝试反向操作
– 整个过程拍摄成纪录片,自然形成话题传播
这个略带行为艺术意味的策划,用37万元预算带来了1900万+的社交媒体曝光。更意外的是,有14%的种子用户来自当时围观的路人——证明人们对旅游创新的渴望远超预期。
五、风险与浪漫主义
当然,这种模式要面对两大质疑:规模化会否消解独特性?安全风险如何把控?我们的对策是:
1. 严格限制每个目的地的合作商户不超过50家,且每季度末位淘汰
2. 开发”安全围栏”系统:用户在空白时段的活动范围会被实时监测,一旦偏离安全区域立即触发预警
3. 培养”旅行策展人”而非导游,要求所有员工具备人类学田野调查能力
有投资人建议我们加入VR预览功能,被我婉拒了。这就像拒绝在生日蛋糕上标注卡路里——有些惊喜必须保留未知的尊严。毕竟,当你在东京街头跟着一只三花猫拐进小巷,发现藏在自动贩卖机后的居酒屋时,那种心跳加速的体验,才是对抗算法时代最后的浪漫主义。
最后的商业计划往往藏在最初的迷失里。我们不要做旅游的装配工,而要当现代都市人的”迷路设计师”——用专业能力为他们创造放心迷路的权利。这或许就是下一代旅游公司的终极形态:不是贩卖目的地,而是重新教会人们如何真正地抵达。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