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冬天,我去工行办业务时瞥见柜台广告——“理财金账户,尊享财富人生”。那刻我突然想起2012年第一次办这张卡时,大堂经理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这卡能插队,机场贵宾厅免费进,是真的‘金’卡。”如今再看,所谓的“金”早已褪色成一种讽刺。
特权消亡史
最早持有理财金账户的那批人,享受的是真金白银的便利。不需要排队、跨行转账免费、专属客户经理随叫随到——这些在十年前堪称“金融贵族”的待遇,如今却被支付宝钻石会员、私人银行信用卡吊打。我认识的一位老客户抱怨道:“去年在首都机场,工行贵宾厅居然要验资100万?隔壁招行金卡客户都能带人进去喝咖啡了!”
更荒诞的是所谓“专属理财产品”。去年我对比过同期限产品,某城商行普通客户买的预期收益竟然比工行金账户还高0.3%。当银行用大数据给客户贴标签时,所谓“金账户”反而成了杀熟的完美陷阱——毕竟能办这卡的人,大概率不好意思为这点收益差折腾换银行。
精英幻觉制造机
工行最聪明的地方,是把这张卡塑造成中产身份符号。金色卡面、专属柜员通道、甚至早年还有定制烫金对账单——这些设计精准击中了想要“区别于普通人”的心理需求。但真相是,当菜市场大妈都拿着金色社保卡时,视觉特权早已破产。
我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说得更刻薄:“真正的高净值客户,谁还在意一张借记卡的颜色?他们关心的是跨境资产配置、税务筹划、家族信托。还在炫耀银行卡权益的,大概率净资产不超过七位数。”这话虽然难听,却撕开了银行用小小金卡构建的阶层幻觉。
数字化转型中的尴尬
最讽刺的是,当工行还在推销实体卡时,年轻人早就不带钱包了。去年某次线下沙龙,有个95后创业者听说要办理财金账户才能参加活动,直接怼了句:“我微粒贷额度都30万了,还得为张卡存20万验资?”现场银行代表脸都绿了。
不是说要全盘否定这张卡——它对习惯线下服务的中老年客户仍有价值。但银行是否该反思:当“金账户”的核心权益变成“免收每月前8笔跨行取现手续费”时,这和小区门口“办卡送鸡蛋”的促销又有多少本质区别?
也许某天,银行会推出“元宇宙数字金卡”,用VR贵宾厅和区块链积分重新定义特权。但在此之前,我们或许该清醒认识到:真正的财富自由,从来不是由一张银行卡的颜色决定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