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用场景切入)
上周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我目睹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路演内卷”:某个做校园二手书交易的团队,商业计划书里赫然写着”预计三年内估值5个亿”。评委老师憋着笑问他们知不知道孔夫子旧书网年营收多少时,那几个孩子脸上天真的自信让我突然意识到——当代大学生创业竞赛的竞争法则,早就变成了一场行为艺术。
(提出反常识观点)
残酷的现实是:在创业计划书竞赛这个平行宇宙里,真正的竞争力往往与创业本身无关。我见过太多团队把90%的精力花在打磨那些漂亮的增长曲线和融资方案上,却对”这个需求是否真实存在”这样最基本的问题避而不谈。这让我想起去年辅导过的一个团队,他们的智能食堂选餐系统计划书堪称艺术品,直到我问”你们去食堂蹲点观察过学生真实就餐流程吗”,整个会议室突然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声。
(深度分析竞争维度)
现在的评委们——包括我自己在内——都陷入了某种奇怪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我们嘴上说着”看重创新性和可行性”,身体却很诚实地为那些数据可视化炫酷、商业模式画布完整的计划书打高分。这种异化催生了创业竞赛的”三套车”潜规则:
1. 痛点文学化(把”食堂排队太长”包装成”当代大学生时间资产管理困境”)
2. 技术玄学化(给二维码扫码加个区块链概念就能估值翻倍)
3. 团队明星化(强行给成员安插”连续创业者”头衔)
(个人经历佐证)
上个月我参与某高校创业大赛评审时,有个做校园代取快递的团队让我眼前一亮。他们的计划书简陋得像是Word直接转PDF,但附录里贴着整整三个月的手写值班表,还有用不同颜色标注的快递高峰期数据分析。这种”土味调研”在满场AR/VR/METAVERSE的狂欢中显得格外珍贵——虽然最后他们连复赛都没进,因为评委组长认为”缺乏想象空间”。
(提出争议性建议)
或许我们应该教学生反向操作:先研究评委构成。如果是企业高管为主的赛场,就强调变现路径;遇到学者型评委,重点讲技术创新;要是碰上政府背景的评审团,一定要在某个不起眼的段落塞进”促进地方经济”的关键词。这种”计划书化妆术”虽然听起来很 cynical,但去年某获奖团队创始人私下跟我说:”我们改了七个版本,每个版本的核心差异就是根据不同的评委调整故事重点。”
(行业黑话讽刺)
现在的创业教育正在培养一批”BP工程师”(Business Plan工程师),他们精通如何把三流点子包装成一流水准,却对真正的商业逻辑一知半解。最吊诡的是,这套能力在竞赛场景下居然真的管用——就像你知道对方在演戏,但因为他哭得足够逼真,还是忍不住要给个表演奖。
(结尾留白)
下次再看到那些穿着不合身西装的大学生,在路演现场说着”我们的护城河是…”这种自己都不信的台词时,我可能会打断他们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团队最近一次和真实用户聊天是什么时候?”答案或许能让我们重新思考,到底是在选拔未来的企业家,还是在奖励最会讲童话故事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