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同学。他西装革履,却满脸疲惫地搅拌着早已凉透的拿铁。“上个月股市赚了三十万,”他苦笑着说,“可我怎么感觉比亏钱时还焦虑?”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我的思考——我们追逐的投资收益,究竟是一种收入,还是生活给我们开的一个黑色玩笑?
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会告诉你,投资收益当然属于收入。但如果你真的在市场里沉浮过几年,就会发觉这种定义有多么苍白。工资收入是线性的、可预期的,就像地铁时刻表;而投资收益更像是天气预报——即便气象局信誓旦旦地说晴天,你也得备着伞。我记得2020年3月美股熔断时,某个做空期权的朋友单日收益超过他过去十年的工资总和,但你能说那是“收入”吗?那分明是踩着钢丝时突然刮来的阵风,把你直接送到了对岸。
有意思的是,税务部门对待投资收益的态度反而更诚实。资本利得税这个词本身就暗含玄机——它承认这是“利得”而非“所得”。前者带着偶然性,后者则暗示着持续性。就像赌场不会对赢家收取“劳务所得税”,因为谁都明白那不过是概率游戏中的暂时领先。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得更绝:“我们这行哪是创造收入,分明是在合法地重新分配社会财富。”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当我们把投资收益等同于收入时,往往会陷入自我认知的混乱。去年有个研究显示,牛市时散户投资者的消费意愿会提升28%,仿佛那些浮动盈利已经稳稳落袋。这种心理会计的错位让我想起2015年A股疯涨时,连小区保安都在讨论该用盈利换宝马还是奔驰。结果呢?六月的暴跌让多少人对着账户里消失的“收入”目瞪口呆。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投资收益根本不该被归类为收入,而更接近一种“价值发现奖励”。就像考古学家偶然挖到文物,不是因为他的劳动创造了文物价值,而是他恰好站在了价值被埋藏的地方。这个认知转变很重要——当你不再把投资盈利视为应得收入,就会对风险多几分敬畏,对市场少几分怨怼。
最近AI投资顾问的兴起反而让这个问题更具讽刺性。机器可以精准计算夏普比率和阿尔法收益,但永远理解不了人类面对浮动盈利时那种既兴奋又惶恐的复杂心绪。每次看到那些冰冷的算法报告,我都在想:或许投资收益最人性化的定义,应该是“认知变现的临时凭证”——有效期可能很长,也可能在下一个交易小时就作废。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账户飘红时,不妨把它当作市场暂时寄存给你的礼物,而非理所当然的报酬。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能持续产生现金流的,永远是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而不是那个随时可能变脸的K线图。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