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用具体场景切入,避免直接说教)
上周三的创业分享会上,我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场景——三个学生围着李教授,像捧着许愿池似的举着商业计划书,眼神里闪烁着某种介于虔诚和投机之间的光芒。这让我想起两年前在硅谷某孵化器墙上看到的那句讽刺标语:”Here to make a fortune or to make a difference?”(是来发财还是来改变世界的?)
一、指导教师的”人设困境”
(提出反常识观点)
我们总默认创业导师就该是全能先知,这可能是最大的认知陷阱。去年帮学生小张修改路演PPT时,我发现个有趣现象:他对我的每句建议都点头如捣蒜,却在”目标用户画像”这个致命问题上坚持己见——后来才坦白,因为”投资人叔叔说现在Z世代都喜欢这个调调”。
(用具体案例佐证)
这揭示了指导关系的吊诡之处:我们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期待他们全盘接受指导。就像教孩子骑车,扶得太紧学不会平衡,放得太快又容易摔跤。最有效的指导或许应该像针灸——在关键穴位精准发力,而不是试图接管整个神经系统。
二、创业教育的”三无”陷阱
(创造新概念)
观察了三十多个创业团队后,我总结出当前指导中的”三无”症状:
1. 无痛呻吟:为创新而创新的BP,像用美图秀秀P出来的商业模式
2. 无菌培养:在沙盘演练中永远盈利的”温室创业”
3. 无效掌声:指导时习惯性说”这个想法很棒”的礼貌性敷衍
(加入个人经历)
记得有次担任评委,某个做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的团队,商业逻辑漏洞比他们的服务器还多,却因为PPT做得漂亮拿了奖。后来在洗手间听见他们说:”反正评委只看包装。”那一刻,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苦笑——我们是不是在批量生产创业表演艺术家?
三、当”指导”变成”指路”
(辩证思考)
有个不太政治正确的发现:最成功的创业学生,往往是最不”听话”的那些。就像我带的第一个获得千万融资的学生,当初我建议他放弃那个”异想天开”的AR项目时,他偷偷在实验室熬了三个月证明可行性。现在想来,好的指导不该是指路的地图,而应是培养方向感的指南针。
(引入最新趋势)
最近元宇宙创业潮里有个现象很有趣:90%的团队在炒概念,剩下10%在认真研究触觉反馈技术。前者总能快速拿到指导老师的背书,后者却常被建议”先做个能赚钱的小程序”。这种指导取向的错位,某种程度上正在扼杀真正的创新基因。
四、或许我们该换个姿势
(提出具体建议)
现在我尝试用”三问法”替代传统指导:
1. 问”为什么是你”而非”怎么做”
2. 问”失败预案”而非”盈利预测”
3. 问”用户痛点”而非”市场规模”
(结尾留白)
上周遇到那个执着于改造校园垃圾桶的”怪咖”学生时,我忍住没说他项目太low,而是问:”你观察过多少个垃圾桶?”看着他突然发亮的眼睛,我隐约觉得——或许创新创业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这些被我们习惯性纠正的”错误”里。
(全文共出现5处口语化表达,3处专业术语,2处反常识观点,4个具体案例,段落长度从1句到8句不等,模拟人类思维的跳跃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