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我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位基金经理的争论。”现在推指数增强就是政治正确””主动管理才是真本事”–这场争论让我突然意识到,基金分类从来不只是冰冷的条款堆砌,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着整个行业的焦虑与执念。
传统教科书会把基金分成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货币市场型这几大类,但恕我直言,这种分类早就过时了。就像现在谁还会用”70后””80后”来划分人群?真正有意思的是藏在分类背后的投资哲学博弈。
就拿最近火爆的”固收+”来说,表面上是个创新品类,本质上却是风险偏好极端分裂的产物–既想要债券的安稳,又垂涎股票的收益,最后变成个四不像。我有个朋友去年买了某知名”固收+”,结果净值回撤超过15%,气得他在朋友圈连发三天小作文。这种产品本质上是在迎合投资者”既要又要”的贪念,你说这是金融创新还是人性陷阱?
更值得玩味的是ETF的异军突起。表面上是被动投资的大胜利,但我总觉得这里面藏着某种现代人的投资倦怠–主动基金费率高还经常跑不赢指数,那还不如直接躺平跟指数谈恋爱。不过最近我发现个诡异的现象:很多年轻人把ETF当股票炒,三天两头买卖科创50ETF,这完全违背了指数投资的初衷。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所有金融工具到最后都会被异化成投机玩具?
最让我担忧的是FOF基金的发展困境。理论上这是个分散风险的好东西,但实际运作中经常变成”基金中的接盘侠”。某FOF基金经理私下跟我说,他们配置其他基金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业绩,而是能不能拿到额度、要不要做人情。你看,再完美的设计都逃不开中国式人情社会的染色。
我突然想起十年前帮母亲买基金的经历。她把所有养老金都买了某”新能源主题基金”,仅仅因为银行理财经理说这是”国家扶持方向”。结果赶上行业泡沫破裂,整整套了四年。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基金分类对普通投资者可能根本是个伪命题–大多数人选择的不是基金类型,而是那个穿着西装革履的销售经理的笑容。
现在很多平台用大数据做基金分类,按夏普比率、最大回撤这些指标自动分组,看似科学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投资者总是在市场最狂热时买入最激进的品种,在最恐慌时赎回最稳健的产品。就像2021年白酒基金被买爆,2023年又被骂成狗,变的难道是基金本身吗?
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不再按资产类别给基金分类,而是按投资者的情绪周期来划分:亢奋期该买什么,抑郁期该持有什么,麻木期该怎么调整–虽然这听起来有点玄学,但比起冷冰冰的术语堆砌,可能更接近投资的真相。
说到底,基金分类就像给爱情贴标签,你可以分出姐弟恋、异地恋、办公室恋情,但真正决定幸福指数的,永远是人性的弱点和光芒。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