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醉半醒间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散户看叶檀,就像当年我奶奶拜观音——不求甚解,只求心安。”这话糙理不糙,让我盯着杯中的啤酒泡沫发了半天呆。
叶檀的文章我追了十年,从报纸专栏时代到现在的短视频。有意思的是,她的分析框架其实没变过——永远是那套”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的三板斧。但市场对她的态度,却像A股的K线图一样起起落落。2015年股灾时她被骂”见风使舵”,2019年又被称为”预言女神”,这种反差本身就很值得玩味。
我特别注意到她最近常说的”非理性繁荣”。这个词儿学术得很,但被她用菜市场大妈都能懂的方式解释:就像看到邻居抢购食盐,明明家里还有三包,你还是会下意识往超市跑。这种群体性焦虑在注册制改革后尤其明显——大家都说价值投资,真看到连续20cm的涨停板,有几个能忍住不追?
有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发现。叶檀最近半年开始频繁引用《孙子兵法》,这在她早年的文章里是很少见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类话术,与其说是分析工具,不如说是对当下市场的某种投降——连专业研究者都不得不承认,A股有时候更像玄学。
我认识个90后短线高手,他的交易屏旁边永远开着两个窗口:一个是叶檀的公众号,另一个是《易经》占卜网站。问他为什么,他说:”叶老师告诉我应该怎么想,卦象告诉我现在该怎么做。”这种分裂感或许正是当代股民的缩影:在理性分析与直觉冲动之间反复横跳。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叶檀最遭人诟病的”模糊话术”。经常有读者抱怨她”说涨说跌都能自圆其说”,但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对市场不确定性的诚实?就像天气预报员说”降水概率50%”,既不是晴天也不是雨天,但这种混沌恰恰最接近真相。
去年新能源板块过山车时,她写了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话:”在泡沫里游泳的人,总觉得自己能赶在退潮前上岸。”后来某私募爆雷,这句话被做成表情包疯传。有时候我觉得,叶檀最大的价值不在于预判对错,而在于给狂热的市场浇冷水时,总能找到最扎心的那个角度。
现在她开始聊”股市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这步子迈得有点意思。上周直播时突然说起《乌合之众》,说A股散户的群体记忆只有7天——刚好套牢一个半交易周。台下观众笑成一片,但笑着笑着就沉默了。
或许某天我们会发现,叶檀从来不是在分析股市,而是在给中国人财富焦虑的集体情绪号脉。那些K线图背后的贪婪与恐惧,从来都比任何技术指标都更真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