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金融街的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朋友。他盯着手机屏幕上那只定投了三年的科技基金,眉头皱成了川字。“收益率已经35%了,但现在赎回是不是太早?万一明年翻倍呢?”他的手指在“赎回”按钮上方悬停了整整十分钟,像极了拆弹专家在剪断红线还是蓝线之间的抉择。
这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赎回定投的经历。2019年股市大涨时,我那只消费类基金累计收益突破50%,每个开屏都能看到红彤彤的收益率在向我招手。但就在办理赎回的前一晚,我鬼使神差地翻到某位投资大V的帖子:“牛市不言顶,让利润奔跑”。结果诸位也猜到了——三个月后收益率缩水到18%,完美演绎了什么叫“煮熟的鸭子飞了”。
赎回时机的悖论
传统的理财教科书会告诉你:定投要止盈不止损。但恕我直言,这种论调就像对饿了三天的你说“细嚼慢咽有益健康”——理论上无懈可击,实操中反人性到令人发指。
我发现真正棘手的不是如何赎回,而是如何面对赎回后的心理落差。去年帮一位客户在新能源基金高点赎回,成功锁定了82%的收益。但当看到赎回后该基金又涨了20%,她发给我的语音里带着明显的埋怨:“早知道再等等了”。你看,人类就是这么有趣:亏钱时能自我安慰,少赚钱却像丢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被忽视的赎回策略
大多数人在讨论赎回时,都在纠结具体百分比。但根据我观察上百个定投案例,真正决定最终收益的往往是这三个反常识的操作:
1. 分段赎回比一次性更聪明:当收益率达到目标时,先赎回本金部分,让利润继续奔跑。这招是我从澳门扑克玩家那学来的——先把底注收回口袋,用赢来的筹码继续赌。
2. 看估值而非看收益:去年教育基金暴跌前,有个客户坚持在PE突破60倍时赎回,尽管当时收益率才28%。别人笑他太保守,结果政策铁拳下来时,他成了少数带着利润离场的人。
3. 给赎回找个“仪式感”理由:认识个精明的投资者,每次赎回都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目标——换辆新车的首付、孩子的留学基金。他说这能避免因市场波动做出冲动决策,我深以为然。
当下市场的特殊考量
现在盯着手机的你或许不知道,我们正处在历史上最诡异的投资时期。美联储加息缩表、地缘政治风险、疫情反复…这些宏观因素让传统的赎回策略突然失效。上周有个数据很说明问题:2022年坚持定投的投资者中,提前赎回的人反而比坚持定投的多赚了7%——这在过去十年简直不可想象。
我越来越觉得,定投赎回越来越像中医把脉。同样的症状(市场信号),不同的体质(个人财务状况),需要完全不同的方子(赎回策略)。有个90后投资者让我印象深刻:他每季度会根据自己设计的“情绪指数”决定赎回比例,这个指数包括微博热搜财经词汇频率、地铁里听到人讨论股票的次数等奇葩指标。听起来很荒诞?但过去两年他的实际收益跑赢了99%的公募基金。
最后说句可能挨骂的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过度神话了定投?这种每月机械扣款的方式,本质上是把择时压力分摊到无数个时间点上。但赎回时刻的抉择,却把所有压力浓缩在一个决定上。就像慢慢堆砌多米诺骨牌的人,最终要面临推倒第一张牌的颤抖。
所以下次你想赎回时,不妨先问自己:如果这笔钱明天清零,我还会保持现在的决定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比任何技术指标都可靠。
(写完这些突然意识到,或许投资最大的悖论在于:我们总想用理性规划财富,但最终决定成败的,往往是那些无法量化的冲动与克制。)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