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上海陆家嘴的星巴克无意中听到两个年轻人的对话。”我把爸妈给的婚房首付全投了房地产ETF,”戴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搅拌着燕麦拿铁,”反正也买不起房,不如让开发商替我赚钱。”
这句话像颗子弹击中了我。作为十年前咬着牙上车的老韭菜,我突然意识到:房地产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一场静默的革命。
传统观念里,中国人对房产的执念近乎宗教崇拜——必须看得见摸得着,最好还能在房产证上抚摸自己的名字。但现实是,当北上深随便一个老破小都要掏空六个钱包时,年轻人正在用脚投票,把对不动产的痴迷转移到流动的数字凭证上。
有意思的是,这种转移带着某种黑色幽默。我认识的一个95后基金经理,管理着20亿规模的房地产ETF,自己却和三个室友合租在浦东的老公房里。”我的持仓里有万科、保利、碧桂园,”他苦笑着晃了晃手机,”但我的卧室只有15平米。”
这种割裂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房地产投资的本质。我们真正追求的到底是砖瓦水泥带来的安全感,还是资产增值的确定性?当限购令让买房变得像闯关游戏,REITs和ETF反而成了最民主的参与方式——不需要婚姻证明,不用查社保年限,最低100块就能成为万科的”股东”。
但事情总有另一面。上个月参加行业沙龙,某个私募大佬的发言让我后背发凉:”现在大量资金通过指数基金涌入房地产,本质上是在用流动性制造新的泡沫。你们买的每一份ETF,都在助推开发商继续玩高周转、高杠杆的危险游戏。”
这话听着刺耳,却道出了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以为自己在”价值投资”,可能只是在参与一场更庞大的击鼓传花。就像2020年的美国房地产市场,Blackstone这类机构通过REITs大量收购独栋房屋,反而推高了普通人的购房成本——科技金融的进步,有时候会制造出更精巧的剥削工具。
我自己的投资组合里,房地产ETF占比从三年前的5%悄悄爬到了15%。不是因为特别看好,而是在这个魔幻的时代,你很难找到更靠谱的避险资产。股市比赌场还刺激,银行存款跑不赢通胀,加密货币?那根本是玄学。
有时候深夜看持仓明细,会觉得特别荒诞。我的财富命运和许家印、杨国强这些从未谋面的大佬捆绑在一起,他们打个喷嚏,我的账户就要感冒。这种疏离感让人不安,但又不得不接受——现代金融的本质,就是把所有东西都变成可以切割贩卖的符号。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问题: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金融工具间接持有房产,而不是真正住在房子里,我们对”家”的理解会不会被异化?就像我那个买ETF的90后表弟说的:”反正都是赌国运,干嘛不选流动性更好的赌具?”
这句话细思极恐。如果连安身立命的住所都彻底金融化,我们最后会不会活成黑客帝国里插着管子的电池,所有的生活需求都被证券化、指数化、ETF化?
当然也可能我想太多了。说不定再过十年回头看,现在正是房地产投资民主化的黄金时代。就像20年前没人能想象,手机APP能让我们随时成为茅台股东一样。
唯一确定的是,那个必须掏空积蓄买水泥盒子的时代正在加速崩塌。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学会与一串串代码共生——它们代表着你在这个国家最坚硬资产上的微小份额,冰冷,但真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