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我偶然听到隔壁桌两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兴奋地讨论着”十倍股策略”。他们面前摊开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红绿交错的K线图像极了某种神秘主义的图腾。其中一人信誓旦旦地说:”只要严格执行止损纪律,每个月20%收益根本不是问题。”我差点被咖啡呛到——这种天真的自信,像极了十年前刚入市时的我自己。
说实话,我至今都怀疑所谓”必胜法”根本就是个伪命题。股市最迷人的地方恰恰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就像试图用气象学公式预测一场热带风暴的精确路径。那些打着”稳赚不赔”旗号的大师们,往往自己都在偷偷调整历史回测的参数。记得2015年股灾时,某个号称”永不回撤”的私募产品单周暴跌40%,经理人给出的解释竟然是”系统遭遇黑天鹅”——要我说,这根本就是把运气包装成能力的经典案例。
我越来越觉得,真正的”必胜法”可能藏在某个意想不到的维度:不是技术分析也不是基本面研究,而是对自己情绪容器的锻造。上个月止损某只持仓两年的股票时,那种割肉般的痛感真实得令人窒息。但奇妙的是,当真正接受这次失败后,反而获得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操作自由度。这让我联想到德州扑克高手常说的”脱离恐惧区”—当你不再害怕亏损时,反而更容易做出理性决策。
某种程度上,当前AI量化交易的盛行反而凸显了人性因子的不可替代性。算法可以在毫秒级完成千次交易,但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一家公司的护城河会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多付30%溢价。就像去年某消费股暴跌时,算法基于舆情分数疯狂抛售,而实地调研过的投资者却看到:虽然财报难看,但核心门店的客流量反而在逆势增长——这种微观体感,是任何数据模型都难以捕捉的”湿件优势”。
或许真正的必胜法,是把自己变成反脆弱系统。就像纳西姆·塔勒布说的,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甚至故意配置5%的”赌注仓位”,专门用来试错那些看似荒谬的投资逻辑。去年他用这个仓位押注某家濒临退市的生物公司,结果因为突发的新药审批而获利七倍——虽然这种运气不可复制,但这种容错机制本身才是值得借鉴的。
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追求必胜法的执念,是否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逃避?就像古代水手执着于绘制精确的海图,却忘了真正重要的是造船技术和游泳能力。在这个每秒产生万亿级交易数据的市场里,或许真正的圣杯不在于找到完美策略,而在于培养与混沌共舞的智慧。
所以下次有人向你兜售必胜法时,不妨问问对方:这个方法经历过去年三月全球资产无差别暴跌的考验吗?能解释为什么有时基本面和股价可以背离整整十八个月吗?接受黑天鹅事件的压力测试吗?
毕竟在金融市场,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不是悲观主义,而是解放的开始——当我们放下对”必胜”的执念,反而可能更接近可持续的盈利之道。就像冲浪者永远不会妄想征服海洋,而是学习如何借助浪潮的力量滑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