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咖啡馆等人时,隔壁桌两个年轻人正热烈讨论着”信用卡理财新玩法”。其中一个兴奋地展示手机APP:”用这台POS机刷卡,不仅能积分返现,还能自动买基金!”我搅拌着凉掉的拿铁,突然想起三年前差点被类似套路收割的经历。
这些所谓的”智能理财POS机”,本质上就是把套现包装成金融创新。商家鼓吹的”资金时间价值最大化”,说白了就是教人用信用卡免息期的空子。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这套玩法正在收割对金融认知薄弱的年轻人。
我记得2021年接触过某款爆火的产品,号称能智能匹配最佳刷卡时段。实际测试发现,所谓算法优化不过是把账单日往后延了三天。更讽刺的是,他们收取的”技术服务费”折算成年化费率竟高达18%,比很多小额贷款还狠。
最吊诡的是这类产品的营销话术。他们把穷爸爸富爸爸里的”良性负债”概念扭曲成”负债才是理财”,却绝口不提美国次贷危机正是源于过度金融创新。就像给巧克力裹上芥末酱,用理财的糖衣掩盖消费主义的本质。
现在更出现了”联名数字货币钱包”的变种。某平台最近推的POS机直接绑定虚拟币交易,美其名曰”法币与数字资产高效转换”。但仔细看用户协议里的小字,所有汇率损失和链上费用都由用户承担——这哪是理财,根本是赌场抽水模式。
我认识个95后姑娘,曾经同时操作7张信用卡玩这种”空当接龙”,最疯狂时连早餐煎饼都要分三笔刷不同卡。直到某天银行突然风控降额,资金链断裂时才发现,所谓”睡后收入”还没产生,”睡前债务”已经滚成雪球。
当然也有人辩称这是”金融平民化”的创新。但当我们把支付工具异化成投机工具,当每一笔消费都要算计十八道弯的套利模型,或许该警惕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那种试图把所有人变成逐利机器的价值观。
站在2023年的尾巴上看,这些打着科技旗号的金融游戏,像极了当年P2P包装成普惠金融的模样。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当某个产品把复杂金融操作包装成”一键智能”,往往就是风险开始转移的信号。
(写完这段突然收到银行短信,提醒我信用卡临时额度提升50%。看吧,镰刀永远比韭菜长得快。)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