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三点收盘那一刻,我盯着屏幕上满屏的绿色,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馆听到的对话。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谈着“估值重构”和“市场出清”,语气轻松得像在讨论周末的高尔夫局。而现在,同样的术语被财经主播念出来时,却带着殡仪馆司仪般的沉重。
这波下跌最讽刺的是,它完美复刻了教科书里的恐慌模型——先是机构投资者集体出逃,接着融资盘被迫平仓,最后连最坚定的价值投资者都开始怀疑人生。但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所有人都在讨论“止损线该划在哪个点位”,却没人问为什么我们的投资体系脆弱得像用湿纸巾搭的积木。
也许真正的病灶不在于市场本身。去年我采访过某私募基金经理,他办公室挂着“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条幅,交易系统里却设置了比麦当劳流水线更机械的自动平仓指令。当算法开始统治交易,所谓人性化决策早就变成了皇帝的新衣——每个人都在表演思考,实际上只是比谁的服务器离交易所更近三毫秒。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这次下跌的“传染模式”。周一股市大跌,周二加密货币市场就表演自由落体,周三连NFT数字藏品都开始滞销。这种跨资产类别的恐慌蔓延,像极了疫情期间抢完连花清瘟又开始囤黄桃罐头的集体无意识。或许我们从来就没在投资,只是在玩一场精心包装的击鼓传花游戏。
有个反直觉的观点:连续大跌反而是市场最健康的代谢反应。就像2015年那波疯牛之后,真正活下来的都是那些把风控手册当圣经念的机构。现在那些喊着“为国护盘”的,和当年在5000点喊着“改革牛”的恐怕是同一批人。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口号,它只认现金流和估值模型——虽然这话听起来冷血得像金融圈的达尔文主义。
我有个做量化的朋友说得好:“每次暴跌都是算法的压力测试,可惜人类总是考不及格的那方。”当止损指令触发连锁反应,那些吹嘘AI交易优势的机构,其实比大妈炒股的理性程度高不了多少。毕竟算法也是人写的,而人类最擅长就是把偏见包装成数学模型。
站在满屏飘绿的交易大厅里,我突然觉得这场景特别后现代:显示器上跳动的数字比我们的心跳更真实,K线图的起伏比心电图更能反映群体情绪。或许股市从来就不是经济晴雨表,而是集体焦虑的实体化——每个百分点下跌,都是我们对不确定未来的一次集体深呼吸。
(写完这段时看了眼夜盘,啧,连新加坡A50都在跌。要不还是关电脑泡杯茶吧,反正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虽然账户余额可能不会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128/